王安忆、张颐武打口水仗 作品没看就“妄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王安忆、张颐武打口水仗 作品没看就“妄评”
2009年01月22日 17:18 来源:华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著名女作家王安忆在参加一个研讨会时生气地批评北大中文系教授、评论家张颐武连《收获》都不看就对传统作家妄加点评,轻易就推翻一个作家。张颐武对王安忆的批评做出正式回应,在博客发表题为《尊重他人就是自重——对于王安忆女士言论的一点无趣但必要的说明》的文章。新年伊始,两人的口水战大有升级的趋势。

  王安忆:评论家不看作品做出的判断是谎言

  张颐武不久前曾指出:“从文学创作来说,2008年是个小年,一线代表作家贾平凹、莫言、王安忆、刘震云等都没有推出作品,他们的空档期造成社会对文学界的关注不够多。”王安忆通过某报的转载文章看到这段文字,她觉得十分纳闷。称自己去年一头一尾,在《收获》上发表了两个中篇。张颐武作为文学评论家,总不能连《收获》这样的文学杂志都没有看过吧。王安忆说:“你可以说我表现不好,但不能说我不写。评论家不看作品就做出如此判断,而由此引发的种种判断,令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谎言。”

  张颐武:希望避免无趣和无谓的争议

  针对王安忆的批评,张颐武表示:“我充分理解王安忆女士对于自身作品的高度重视和珍惜,并非常钦佩她据报载‘可以说我王安忆表现不好’的真诚和宽厚。但正如王安忆女士对于评论家提出的要求,王女士在发表意见之前应该对于评论者的见解有一点实事求是的了解和掌握。客观了解他人观点,尊重他人其实是自重,仓促地对他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提出相当严重的诸如‘谎言’之类表述其实会使社会减弱对于作家的高度尊重。”

  张颐武称,钱钟书先生的一个见解值得他和王安忆女士共同回顾:“文人好名,争风吃醋,历来传为笑柄,只要它不发展为无情、无义、无耻的倾轧与陷害,终还算得上‘人间喜剧’里一个情景轻松的场面。”希望钱先生的见解对他和王安忆女士都有所启示,避免无趣和无谓的争议。 吴波

  文化旁白

  “王张之争”胜过互捧臭脚

  看到王安忆与张颐武的这番“斗嘴”,如果你感叹:哦,原来作家与评论家之间的“口水仗”越来越多啦,那未免有些“后知后觉”!不用举太多例子,但说一本小开本的《文学自由谈》吧,几乎每期都可见明枪暗箭、刀光闪闪,文坛老少爷们、生熟脸儿在那里捉对厮杀,或群殴来去,而硝烟滚滚中,是一群固定的“看客”与“斗士”。

  张颐武出场时往往持有惊人之语,曾以“一个章子怡顶多少个孔子”的“妙论”闹得沸沸扬扬。而对于张氏此番的评点,王安忆的生气之情,可以理解,但不妨也冷静自问一下,为什么明明发表过作品却被评论家视而不见或避而不谈?完全是这个评论家的原因呢?还是与自己这两部作品的水准与影响有关?可以指责评论家习惯了满嘴跑火车,但如果你的作品本身真是一座大山,那火车要想绕过去,估计不那么容易。当然,一个评论家如果确实无视作品便信口开河,那这种浮躁的风气应该受到谴责与纠正,如果评论家所言的“新作品”,只是指长篇而漠视中短篇与散文等其他作品,则此评论家无意中流露出的文坛积弊,就不仅仅是王安忆的悲哀了,读者也将与有痛焉。

  不过,从“王张之争”也可以感受到,相比于在作品研讨会上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互捧臭脚,作家与评论家们能如此坦诚相见,可谓文坛之幸。古人就提倡“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而文坛曾几何时,不但是“隔靴搔痒”的吹捧,有的已然是“脱靴舔痒”了,相视一笑,莫逆于心,伸着热乎乎的舌头,吐气如兰,维系一个甜蜜蜜的小圈子。然后,大圈子套小圈子,小圈子再套小小圈子,文坛一片歌舞升平,泡在蜜罐里的人们,“颂歌萦耳神仙乐”。而有时互相用针刺一下,保持适当的距离与独立姿态,大家都能清醒。

  但毕竟有一点遗憾,如果是因为具体作品的艺术质量而见仁见智,有深入探讨的空间,而此番是,未“见”便已谈仁谈智。我们多么不希望,在逐渐被边缘化的文学圈,当事人以各自的名气,只靠这种“非文学”动作,才折腾出一些响动,引来外界关注,这种“戏”,实在没有什么观赏性。 王锋

【编辑:张中江
    更多文化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