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起拜城非遗的面纱:传承文化是一种责任(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撩起拜城非遗的面纱:传承文化是一种责任(图)
2009年02月04日 15:50 来源:新疆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明布拉克村的姑娘们正在做手工绣品。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在拜城县亚吐尔乡亚吐尔村,只有81岁的斯拉木·吐克老人会做“阔赛”了。

  在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当我们看到那些刺绣、土布纺织、手工皮鞋、民间鼓乐等民间文化遗产被一一展示出来的时候,看到那些流连忘返的人流,我们也看到了它们将被传承下去的希望。

  “阔赛”制鞋:境地两难

  “阔赛”,维吾尔语,意为手工皮鞋。在拜城县亚吐尔乡亚吐尔村,只有81岁的斯拉木·吐克老人会做“阔赛”,他做的皮鞋十分有名,每年一到秋季天凉时,找上门来买他做的皮鞋的人就多了起来。

  斯拉木老人是家族“阔赛”制鞋的第三代传人,16岁就开始做皮鞋,手法娴熟。只见他拿着一根针,将细线穿入小小的针孔,人们正担心他年事已高,能否看清之时,老人已经拿着穿好了线的针,缝起了手中的皮子。

  这种皮鞋,主要用牛皮、山羊皮制作,轻巧柔软,穿上很舒服。斯拉木老人一天可以做2双大的,小的可做三四双,一年可以做250双,月收入2000元。

  维吾尔族鞋类主要有“去如克”、“玉吐克”、“买赛”、“开西”等等靴子、套鞋,“阔赛”则是指手工皮鞋。维吾尔族先民由于经历过长期的狩猎、游牧生活,为了适应这种生活,形成了穿“阔赛”习俗,女式靴子上还有各种花纹,非常漂亮。几百年来,这种手工制鞋技艺流传于民间,可以说是皮鞋的“化石”,对于现代人研究维吾尔族的服饰历史、生活习俗等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活水平提高,这种手工皮鞋渐渐被冷落。斯拉木老人说:“解放前都穿这种鞋子,现在人们嫌它不好看,村里也只剩下我一个人会做了,没人愿意学。”

  “阔赛”今年被列为阿克苏地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申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阔赛”制鞋技艺面临传承乏人的困境,急需尽快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

  “帕拉孜”土布纺织:破土而出

  你见过用天然染料染色、用手工纺线制作出的美丽布艺吗?在现代纺织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花纹绚丽的土布纺织已经越来越少。

  拜城县黑英山乡的明布拉克村就是维吾尔族民间手工技艺“帕拉孜”的传承地。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是古老的手工纺织技艺的再现,可以口述的传承历史已有四百多年。

  这里的“帕拉孜”,主要是羊毛纺织“帕拉孜”,但也有棉线纺织“帕拉孜”与棉线做经线、羊毛线做纬线的“帕拉孜”。植物染料主要取自于黑英山乡境内,其中有沙棘树根、生长在高原山上的野山花、鲜核桃绿皮、石榴皮、奥依丹根等,也有一些是用矿石做染料。在明布拉克村里,多半数家庭都有这样一套织“帕拉孜”的机具。其工具构造十分简单:一个普通木架与一个刀形翻板(用来编经、压经),只要把不同颜色的毛线固定在两端,通过木架子纺织就完成了。“帕拉孜”可以缝制地毯、口袋、褡裢、墙围子、炕围子,按规格、大小不同,剪裁缝制而成。

  作为纺织业的“活化石”,“帕拉孜”的历史渊源悠久,不仅是它的土法择料、纺线、织造工艺流程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用天然植物、天然矿石染色的技术。

  40岁的帕丽旦·亚合甫,是“帕拉孜”的第四代传人。“帕拉孜”用5种植物、矿物做染料,有黄、绿、红、紫、浅绿等色,帕丽旦一天可以织2米,拿到巴扎去卖,一般面积为30厘米乘44厘米的织毯约400元左右。靠这项手艺,帕丽旦一年最多可以收入4000元左右。她还制作出花样繁多的手工绣品,设计出牡丹等各种花色,图案更漂亮。现在,在黑英山乡有个职业培训班,专门派帕丽旦负责传授技艺,目前已有80多个学生。

  “帕拉孜”已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县正在培养新一代“帕拉孜”纺织、染色技术的接班人,在3年至5年内将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纳入县乡两级经济开发新项目,加以研究,制定出可行的发展规划,引向市场营销轨道,使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健康有序地传承下去。

  “沙依热木可特克”酸奶:跃跃待飞

  在城里,是很少有人吃过可以拉出很长的丝来的酸奶,它叫“沙依热木可特克”,这种酸奶在拜城县远近闻名。

  “沙依热木可特克”酸奶为什么可以拉出很长的丝来呢?奥秘在其原料和制作方法。

  “沙依热木可特克”酸奶传承人吐热汗·吐热甫先把新挤出来的鲜牛奶放在锅里慢慢熬,熬得奶汁浓郁,放至七八分热,然后加入“库奈格”(酸奶的引子),盖上盖子,捂上薄毯,放置八九个小时,酸奶就做好了。

  相传古时候赛里木镇每逢夏季,牛奶多得没处放。有一天,一个牧民把剩下的牛奶装进皮囊,不想隔了一夜,鲜奶不仅没有变质,反而甜中带酸,美味可口。从此,酸奶的制作技艺就在当地流传下来。

  这种酸奶色泽晶莹剔透,洁白如玉,上边是厚厚的一层淡黄色的奶油皮,吃一口,一种浓郁的奶香顷刻间沁入心脾,不放糖,都有一种纯纯的来自原汁的香甜。这种酸奶由于质地醇厚,想把它倒出来是不容易的,只能用勺挖出。

  “沙依热木可特克”酸奶被列为阿克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可喜的是,在赛里木镇,现在有683户酸奶加工户,每天销量100公斤至1250公斤,甚至销往阿克苏其他地区和库尔勒、乌鲁木齐等地。赛里木镇党委书记袁瑞强告诉记者,去年已注册“沙依热木可特克”酸奶。

  为了充分满足酸奶制作,新建扩建养殖小区,鼓励农民小规模自养,并进行品种改良,全镇养牛5074头,母牛3585头,产奶量360吨,记者了解到,目前拜城县已收集整理出7大类3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健全各类档案图片200多张,录像资料15盘,建立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库。今年拜城县有6个民间文化遗产被列为阿克苏地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这对于推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维护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安全,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有感而发

  传承文化是一种责任

  在拜城县,我必须拨开拥挤的人群才能靠近正在纺织“帕拉孜”的老妈妈。有如此之多的男女老少喜爱这种来自民间的土布纺织,他们津津有味甚至着迷的神情,令人感喟。“帕拉孜”是什么样子?土布纺织是怎么织出来的?采用的是什么工具?一块织毯能卖多少钱?人们都极为关心。这种目前在拜城县仅存在于偏远的黑英山乡的民间文化遗产,一旦穿越100多公里的路程,展示于县城的时候,这种反响是令人惊喜的,细一想,也在预料之中。

  传承的意义就在于此。这些少说几百年多则数千年的文化遗产,曾经伴随着刀耕火种的岁月,成为逐草而居的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即便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很多东西依然为人们所向往、喜爱和收藏使用。

  传承就是一种责任,不可推卸。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承载着精神符号的产物,是民族血脉的基因,是民族身份的凭据。我们在若干年后,如果还能看见这些民间文化生生不息地“活”着,那么,循着这个根,我们才会找到归属感,了解民族的源头、发展和未来的走向,才不至于在日趋同化的潮流中迷失原本,找不到回家的路。

  传承和延续这一历史文脉,进一步抢救、挖掘、整理濒临失传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让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不至于在今天断流以至断代,是今人必须担当的责任。

  (记者鲁焰)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