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为何被命名了两个?——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为何被命名了两个?
2009年04月02日 18:38 来源:大河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山西和顺县和河南鲁山县先后都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牛郎织女”传说为啥两个“娘家”?

  3月31日,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授牌仪式暨牛郎故里春季山歌会在牛郎织女故里——河南鲁山县辛集乡举行。中国民协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省民协主席夏挽群等有关领导、专家和当地群众参加了授牌仪式。牛郎故里的300多名群众载歌载舞,表演了《鲁山坡情缘》、《牛郎鞭》、《七夕情》等山歌。

  流传了千百年的“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争执不休。此前,中国民协曾命名山西和顺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此次又命名鲁山为“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为什么会出现一个传说两地或多地命名这样的“一枝两花”现象呢?

  中国民协副主席、省民协主席夏挽群告诉记者,中国民协命名“文化之乡”,重视的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纯粹性和完整性,而不像历史研究那样非常重视唯一性。民间文化、神话传说的起源地多样性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彼此都有其源流和特点,并不能非常明确地断定谁是谁非。

  鲁山县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是这样的:很早以前,鲁山县辛集乡境内的露峰山南麓有个小山村,村里住着一位叫孙守义的男青年。孙守义自幼父母双亡,与兄生活。他白天放牛,夜宿露峰山山洞。后经老牛指点,牛郎孙守义巧盗下凡到莲花潭洗澡的仙女的红衣,两人得以成亲。仙女配牛郎,夫妻恩爱,男耕女织,与邻和睦,生育一双儿女。后来人们将孙守义住的这个村叫孙义村。

  夏挽群说,“牛郎织女”的传说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鲁山县的牛郎织女文化,至今还保持着农耕时期的纯粹性和完整性,未曾受到现代商业化的破坏,而且这个地域的人民群众至今仍为之注入淳朴的情感。这种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鲁山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牛郎织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开发利用工作,去年专门举办了牛郎故里山歌会,并向中国民协申报“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夏挽群介绍说,中国民协组织“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专家组,赴鲁山县辛集乡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组认真考察了孙义村的孙氏祠堂、牛郎洞、九女潭等牛郎织女遗迹,走访了村民,观看了民歌对唱活动。专家组一致认为,牛郎织女的故事虽在全国家喻户晓,但像辛集乡孙义村这样将牛郎织女视为祖先,世代供奉,千秋不变,实不多见。牛郎孙守义的后裔年年祭祀牛郎织女,家家都知道孙守义是先祖,人人都能唱歌颂牛郎织女的山歌,充分体现了孙义村对牛郎织女爱之深,爱之诚,该村极其丰富的牛郎织女文化现象很有特色。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月18日做出决定,命名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夏挽群说,希望鲁山县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使鲁山成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的保护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宣传中心,成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的传承基地。

  □首席记者张体义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