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样过清明? 盛装出行,禁生火吃冷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古人怎样过清明? 盛装出行,禁生火吃冷饭
2009年04月03日 12:50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 、到郊外踏青游玩,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旧时 ,清明时节的郊野之中,众人春游的场景是非常盛大热闹的。当时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习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与祭祀平分秋色。至少不像今人这样一提到清明节,就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在清明扫墓上。有学者认为清明节主要是一个既伤感又快乐的节日,此话不无道理。

  祭祀与游乐并行不相悖

  有人会说,清明祭祀是肃穆或悲伤的,与轻松快活的春游岂不矛盾?其实这种想法是出于简单教条地看问题,也是不了解民众的精神与生活的表现。初唐统治者就曾基于类似看法,下令禁止寒食的扫墓共郊游,但是后来不得不解除这种禁令。

  清明时节祭祀能与游乐并行不悖,笔者认为有这样几条原因:

  第一,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天人合一观念,在自然界生机萌动、气候宜人的清明前后投入自然的怀抱,是出于人的本能的冲动,是合于人的本性的,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这一时光,人的这种冲动或要求是难以抑制的。

  第二,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在庄重的仪式之后纵情欢乐的节日文化传统,而清明节的源头之一上巳节正是一个这样的节日,何况魏晋之后上巳节就已演变为一个纯粹郊游宴饮的的节日。上巳节在郊野纵情游乐的传统必然在清明节俗中得到体现。

  第三,清明节的节期前后有十来天,祭祀可在一天内完成,其他时间可以纯做春游。

  第四,民间对生死向来有一种流传广泛的旷达观念,认为人出自黄土又归于黄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是尽寿而终,不是早夭,就不是很令人悲伤的事情,甚至老人的高寿而亡是一件喜事,所谓“红白喜事”。这样,祭奠正常寿终的亲人和祖先,就不是一件真正悲伤的事情,只是表达孝敬和思念之情,在完成一个郑重的仪式。一些女性的哭坟也是按礼法所为的仪式的一部分,或者是发泄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仪式完成之后的游春就是自然的事情。所以,人们能普遍地将扫墓与春游结合起来。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了这种扫墓与郊游并行不悖的情形: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 ,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 、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祭祀祖先古人盛装出行

  清明节祭扫祖先亲人之墓,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当然是此节日最重要的活动。沈榜《宛署杂记》卷17记载了明代北京人过清明节的情形:“清明日,小民男妇盛服携盒酒祭其先墓,祭毕野坐,醉饱而归”。

  与北方的陆路不同 ,在江南的一些水乡地区,人们扫墓要乘船而往——不知道有没有出现过河道拥塞的情况。张岱《陶庵梦忆》卷一《越俗扫墓》记:前去扫墓的男女均穿着盛装艳服,乘坐装饰华丽的船只,一路上敲锣打鼓,欢呼畅饮,就像杭州人游西湖。有人醉了还会发些“酒疯”:“岸帻(拢起头巾,露出前额)嚣嚎,唱无字曲,或舟中攘臂,与侪列厮打。”张岱评价这是“厚人薄鬼”。

  只是后来,因为兵乱,在清明扫墓的人群里很少能看到妇女们的身影,仅仅是“子孙数人挑鱼肉楮钱(纸钱),徒步往返之。”不但妇人不能前往,去扫墓的男人们连船也不坐了,美好的节日,也曾因兵乱而变得萧瑟凄凉。

  古人清明节禁生火吃冷饭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节是在冬至后105天,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

  一般都说寒食节源于“介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为了纪念介子推死难日在这天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换新火时,当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总而言之,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人们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

  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斗卵(斗鸡蛋)等等风俗,“清明”从二十四节气之一变为一个重要节日“清明节”,成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历史上的寒食食品多数寓意深刻,种类也很丰富,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等;饮料有春酒 、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寒食节的食品到现在大多已经失传,但也有一些流传至今。

  据《清明节的起源、变迁与公假建议》

  -相关链接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踏青、荡秋千、放风筝之外,不同地区的人还有一些不同的习俗。

  “斗草”:搞点体育游戏,同样为古人过清明所喜欢。比如,有一种叫做“斗草”的游戏就很受古人欢迎。宋代词人晏殊有一首《破阵子》词,就描写了清明玩这种游戏时的欢乐情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香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饭牛”:古时清明节这天,我国许多地区有“饭牛”的讲究:清明日一大早,这些地区的人家都要把高粱、玉米、豆子等粮食煮熟喂牛,让牛饱餐一顿“好饭”。所谓“打一千,骂一万,就等清明这顿饭”,说的就是这情形。

  有些地区,古人在清明“饭牛”后还要在牛的额头抹上红粉子,说是这样可以辟邪。

  吃苦菜:古时一些地方还有清明吃苦菜的习俗。清明节的头天晚上,人们都要到野外挖苦菜,挖来苦菜后,要放在家里的旱磨磨眼里,等早晨拿出来蘸酱卷煎饼吃。古人认为,清明吃了苦菜,可保眼睛明亮无疾。

  “爬桥”:“爬桥”是古时在我国北方地区盛行的清明习俗。这习俗主要针对的是老年人:清明这天,村里的老头老太太们要来到村外桥头,弯下腰,手扶桥面爬过桥去,然后到田地里去踩苗青。俚语有云,“爬爬桥,不痛腰”,说的就是清明“爬桥”习俗。据说,清明“爬桥”可保老人腰腿灵活,身体健康,且能使庄稼丰收。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