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考古发现的幕后故事:改写中国造纸历史——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一次考古发现的幕后故事:改写中国造纸历史
2009年04月03日 19:14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造纸遗址出土的部分文物。
专家学者正在对富阳造纸遗址出土的文物进行研究鉴定。
造纸遗址的考古挖掘引来许多参观者。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京都状元富阳纸”,富阳是我国传统的“造纸之乡”。然而,就在前不久的一次偶然考古发现,把我国有据可查的造纸作坊的历史往前推进了359年。这次重大考古发现以后,又发生了一些什么故事?记者专程前往,作了一番实地探访。

  一次改写我国造纸历史的考古发现

  [见证人]徐顺发,富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富阳市文物馆馆长。 

  “从2008年9月至今的大半年时间,是我走上工作岗位以来最忙碌的。”见到记者,徐顺发馆长有感而发。

  据徐馆长介绍,富阳有着悠久的造纸历史。《咸淳临安志》、《梦粱录》均记载富阳在南宋时产纸,但对于造纸的历史考证也仅停留在古籍中。去年9月,富阳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有了一项令考古人员兴奋不已的发现:高桥镇泗洲村凤凰山北麓有一处总面积约为22000平方米的宋代造纸作坊遗址,已出土文物标本近3万件。来自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们经多次论证,确认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一个完整的造纸遗址,基本反映了造纸工艺从原料预处理、沤料、煮镬、浆灰、制浆、抄纸、焙纸等流程,出土遗物器形精美,规格高,且年代比江西高安的明代造纸作坊遗址至少早了359年。其中,出土的方砖上有“大中祥符二年九月二日记”铭文,这种在作坊中刻字记事的做法十分罕见,它清楚地表明该造纸作坊在北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即公元1009年)就已存在,距今1000年。因此专家组认定,它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造纸作坊遗址。前不久,富阳挖掘的泗洲宋代造纸遗址荣幸入选2008年我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候选条目。

  “这处造纸遗址的发现很偶然。去年富阳修320国道,受降至场口段改建工程就在高桥镇泗洲村附近。我们挖掘的南宋造纸遗址位于凤凰山北麓,距地面仅约0.5米,修路工人挖出了不少碎瓷片,我们当初便断定地下肯定有宝贝。”说起当初的考古挖掘,徐顺发显得一脸兴奋。“你看这里,南面是凤凰山,有充沛的山水;北面是水渠,有南高北低的地势,形成一个自然坡度,这对古时造纸的引水、排水非常有利。”

  上周末下午,记者冒着淅淅沥沥的春雨,专程赶往这个位于凤凰山北麓的造纸遗址看个究竟。打着雨伞,脚下踩着泥泞,围栏里面看见的尽是些冷清的砖头、泥土和洼塘。却不知千百年前,这里曾是怎样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一位复原古造纸技艺的传承人

  [见证人]庄富泉,55岁,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富阳竹纸技艺传承人。  

  从1009年到2009年,年轮刚好跨过了整整一千年。闻名中外的富阳造纸工艺究竟发生了怎么样的演变?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记者特地找到了竹纸技艺传承人庄富泉。

  55岁的庄富泉是富阳竹纸制作的代表性传承人。他所在的大源镇庄家村是富阳竹纸制作的主要村落之一。从15岁起,庄富泉就拜师学艺,开始学习手工竹纸制作技艺。他向记者介绍,一张元书纸,从毛竹到成品,前后需要花费60天时间。整个手工制作过程一般要经过斫竹、拷白、浸料、煮料、翻滩、抄纸、晒纸等20多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要流水作业,环环紧扣,一气呵成,精工细作,不得马虎。“制作高品质元书纸的关键是选料要严,做功要精,水质要好。”

  首先是“斫青”。在富阳方言中,“斫”就是砍的意思。小满前后,满山遍野的毛笋开始脱壳放枝,成长为嫩竹,因为嫩竹的色泽青翠欲滴,当地人称之为“青竹”。休整了一个冬天的纸工们,此时便纷纷上山砍青竹。砍下的青竹通过肩扛车拉,大捆大捆地运到专设的削竹场。纸工们再把它们砍成2米左右的一段段青竹筒,驾在专门的架子上,用弓形的削竹刀削去嫩竹的青皮。“削竹”这道工序难度较高,需要有一定技术和经验的师傅来操作。削去青皮的嫩竹筒叫白坯,拿白坯在大石墩上甩打,使其破裂成碎片,再用铁锤把竹节敲烂,再把拷过的白坯砍成四五十厘米长,以15公斤重为宜,一捆捆扎好,浸入料塘,在水中浸泡5至20天。“浸料”后,把捆好洗净的白料,送到腌料场,用石灰浆进行腌制。浆好后的白料,再一捆捆竖放入皮镬内烧煮。皮镬是手工做纸必须的硬件设施之一,一般的皮镬可放煮600-800捆白料,上面用稻草或竹笠盖闭,加水浸没白料。升火煮料,根据竹料老嫩,气候寒热,煮料时间稍有长短,一般4到5天为准。灭火后焖一天,煮熟的白料才可以拿出镬,进行翻滩并在清水中浸泡10-15天直至成熟。

  庄富泉透露,生产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是抄纸这道工序。抄纸也叫捞纸,是介绍竹纸制作工艺宣传品中常见的画面。富阳抄竹纸的方法与《天工开物》中“造竹纸”的记载基本相同,只是技巧更加精致完善。首先把舂好的绒状细料放入纸槽,和水搅拌,使其溶解均匀,成为稀薄的浆液。抄纸工两手持帘床入槽,荡起浆液入于帘内,竹帘随手腕动作而前后左右自如晃动,帘上浆液平衡荡漾,达到厚薄均匀的效果。然后帘床慢慢向前倾斜,使多余的浆水或较粗的纤维束由前沿晃出,同时水从帘下滤出,竹帘上就沉淀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这就是湿纸页。将带膜竹帘从帘床拎起,反扣到纸架的底板上,轻轻揭起竹帘,板上就留下一张湿纸。这样抄一次就是一张纸,不停地抄,到一定数量再压干。庄富泉说,这项工序劳动强度最大,全凭双手感觉和眼睛关注,才能抄出高质量的纸张,一般纸工要经过两三年的时间才能把纸的厚薄抄匀。

  湿纸要经过烘焙才能成为一张可以书写的纸。焙纸有专门的烘房,叫铁煏弄。在铁煏弄内,晒纸工用特制的“鹅榔头”在纸筒上划几下,使其发松,然后用食指和拇指撮住纸筒的右上角捻一捻,纸角就微微翘起,再用嘴巴鼓气一吹,使湿纸各张分开,再撕起贴于刷有稀浆的焙壁上,并用晒帚快速刷之平实。转眼间,烘干的纸角自然翘起,一张张揭下,剔去破碎,笃齐收集成刀。晒纸是一项细巧活,湿纸用力不当就会破损。要求晒纸师傅运气吹纸,手指轻巧,干净利落,速度快,除了要有高速度外,还要晒得平整,堆放整齐,张数准确,颇有难度。

  现在,在富阳市湖源、大源、灵桥等竹纸产区,依然可以看到很多手工做纸的作坊。纸工们遵循祖法,在削竹、办料、做纸中传承着原汁原味的手工造纸工艺。

  一个保护造纸遗址的方案

  [见证人]章仁龙,47岁,富阳320国道改造指挥部副总指挥。 

  记者见到章仁龙时,他正在一大叠施工图纸前费尽思量。自从去年9月高桥泗洲村宋代造纸作坊遗址挖掘出土后,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国内权威专家认定,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古代造纸作坊遗址。“这一轰动全国的重要考古发现,却遇到一个难题:遗址位于320国道富阳段高桥泗洲村的工地上,也就是说,这个庞大的遗址挡了国道的路。”章仁龙介绍。

  这是原先的320国道改线施工规划没有想到的。接下来怎么办?是保路,还是保遗址?

  320国道起点上海,终点云南瑞丽,途经富阳,是富阳目前正在组织施工的一个重大道路工程。按照设计规划,320国道改建工程设计标准为国家一级公路,要求时速100公里。“就在3月上旬,富阳市委、市政府在书记办公会议上作出决定,320国道往西移位,主动让道保护遗址。这一来一去,必须改线4650米,造价增加3210万元。”记者面前,章仁龙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鉴于高桥泗洲村造纸作坊遗址的重大考古价值,专家组曾建议将该遗址保护下来。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说:“泗洲宋代造纸作坊遗址对中国造纸史有着重大意义,要尽量把它保护下来,如果条件许可,最好建一个专题中国造纸博物馆。”富阳有悠久的造纸历史,如果对泗洲造纸作坊遗址进行发掘和保护,既可以作为富阳造纸产业的金字招牌,向世人证明富阳造纸的悠久历史,也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为此,省、市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了3套保护方案,富阳最终确定第2种方案:选择遗址保护与展示同步。即造纸作坊遗址现场保护,同时建立一个造纸遗址专题博物馆,让320国道从造纸作坊边缘绕道而行。

  “去年9月,320国道改建已完成了第一合同段的表土清理等基础性工作,当遗址被认为有重大研究价值后,考虑到相关文物的重要性和改移方案的可行性,320国道建设指挥部当即决定遗址所在的合同段暂停施工。”回想起来,章仁龙感到此举很值得。今年2月,富阳市有关部门向320国道建设指挥部提交了《关于K2+400——K7+100路段避文物改线方案的意见》的函件,确定了改线方案:将320国道第一合同段西移,避开造纸作坊遗址核心区,其中路线中线最大移值56.50米,改移道路红线距离造纸作坊遗址区最小距离8米。

  章仁龙透露,320国道改线方案中还提及一个细节,就是改线路段的标高、路基都将有所降低,“这样可减少来往车辆的震动,让国道对遗址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泗洲宋代造纸作坊遗址坐落在我们的施工标段,真是巧遇,它是富阳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最好的实证,我们肯定大力支持,充分考虑文物部门的意见,着手对320国道进行改线!”尽管遗址涉及的范围并不广,但320国道改建工程设计等级为一级公路,全线路段技术指标要求较高,因此改线范围将达到4.65公里,增加造价3210万元,属于重大变更。指着办公桌上一堆刚完稿的设计图纸,章仁龙表示,调整线路方案获批后需对该段路线重新评估,施工单位重新进场,“这样一来,施工项目停工时间估计长达七八个月,但我们会快马加鞭,基本保证320国道整体项目按期完工!”

  作者: 章瑞华 夏叶锋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