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给“中国崛起”泼冷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醒来》给“中国崛起”泼冷水
2009年04月22日 08:24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许知远热血依旧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 棒吼《中国不高兴》

  新锐作家许知远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祖国的一次宏大审视,它出版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正是这位国之青年在思想上的一次贡献。”这是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看完新锐作家许知远的《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后发出的感慨。这本《醒来》近日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许知远昨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4月23日,我们将迎来“世界读书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很多国家在这一天或前后一周、一个月的时间内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鼓励人们阅读的活动。

  -观点

  《醒来》给“中国崛起”泼冷水

  “大国崛起”、“经济奇迹”、“中国的腾飞”,这是人们所熟悉的描述当下中国的词汇,而一本《中国不高兴》更是对此推波助澜。但在新锐作家许知远推出的《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中,作者梳理了从甲午海战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百年发展历程,针对国内外热议的“中国崛起”进行了全方位思考。作者认为,“中国崛起”只不过是国内外媒体和一些机构炮制出来的一个语言泡沫而已,世界范围的“中国热”都是建立在对中国经济预期的心理上的。“在一个更长的历史时空中,中国取得现在的物质成就,并不奇怪。”中国依然还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艰难地摸索,大国、强国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认为,“一个成熟的、有理解力的、独立的、克制的社会态度,才是中国未来的真正目标。”

  昨日,许知远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很坦率地告诉记者:“我没看过《中国不高兴》,不过我大致知道它在讲什么。这是个喧闹的时代,书的内容不再重要,一个耸人听闻的名字和概念变成了读者唯一的兴奋点。这多少有点可悲。”

  -幕后

  是在吴晓波力促下完成的

  据许知远在《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致谢”中披露,这本书是在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力促之下完成的,吴晓波对此书极为推崇,他专门为该书撰写序言。凤凰卫视主持人梁文道更是盛赞作者是“中国最具宏观视野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说到《醒来》政论集的创作初衷,许知远透露,四五年前他在《经济观察报》写社论,厌倦了每天评论国际事务,想理解

  自己生活的国家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就想试着写一本简明的历史读物,“每一个中国作家,都无法逃避自我审查吧。”

  许知远的政论一直备受争议。对此许知远坦然告诉记者:“别人怎么评价,是他们的事。我只是觉得,每个人都应经过艰苦的学习过程,才可能逐渐寻找到一些自己的声音和观点。那些对人类文明一无所知的人,怎么可能宣称自己有创造性。这个时代,太把无知当作个性啦。”

  -身份

  身兼书店老板主编和作家

  一直被众多大学生、公司白领、知识分子追捧的许知远目前身份十分多元。当年他和余杰一起,被称为北大70后才子。1976年出生的他曾是《经济观察报》的主编,现任职于《生活》杂志。自1998年起为《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等刊物撰稿,曾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等书。在写书之余,许知远还和人创办了单向街图书馆。

  对于自己开书店的心得,许知远告诉记者:“四年前,我们没人知道怎样开一家书店。现在,我们奇迹地发现,它竟然生存到现在,而且真的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尽管它在商业上仍很不成功。但能给一部分青年人提供思想交流的场所,给予他们某种干净向上的力量,一直是我们的理想。”

  -现状

  走过青春但没中年危机

  提起余杰等当年风靡一时的北大作家,许知远告诉记者,四年前,他和余杰一起吃过饭,之后再没见面了。“不管今天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有多少分歧,我内心始终对他充满感激,他是我最早的启蒙者之一。”对于自己的青春岁月,许知远称,他所有的看法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已展现过了,“只是至今想起,仍多少庆幸早几年上大学。”

  当记者询问走过青春后他是否已经感到了中年的危机,许知远反问:“我今年33岁,算是中年人吗?如果你认为我是中年啦,那么这个社会也太速朽了,仿佛人们只能为短短的几年青春而生活。这个社会的悲剧之一是,明明人生是一场长跑,很多人却把它当作了短跑。过度迷恋青春的社会,往往是一个极度不成熟的社会。”

  记者胡晓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