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祭:只为生命的尊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学祭:只为生命的尊严
2009年05月12日 10:23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多家出版社推出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报告文学和小说

  文学祭:只为生命的尊严

  “把幸存的生命高高托起,为劫后余生赠一份关爱,不为别的,只为生命的尊严!”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到来之际,多家出版社纷纷推出关于大地震的报告文学和小说。这些在“行走”和“体验”中记录下来的感人故事,鼓舞人们正视哀痛,不断前行。

  不再单纯展示灾难

  灾难报告,一直是文学关注的重要题材。自古到今,有关灾难记忆的文学记录非常多。从某种角度看,历史灾难记忆,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它已经超越了灾难本身而富有价值。“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不少面对这场灾难的报告文学作品陆续出版。《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是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三赴地震灾区一线采访完成的不可多得的佳作。在大地震发生后,何建明去地震灾区的最前沿进行实地采访。在形成文字时,以一种板块式的文学叙述结构,真实、具体和动情地描述了作家在震区都江堰、什邡、龙门山、北川等地方见闻的地震灾难和紧张的救援。作品不再是单纯地、新闻报道式地展示灾难,而是在灾难中感受和发现,发现社会生命观念的进步,发现生命的可贵和珍惜生命行为的崇高。

  聚焦青年志愿者

  当所有的父母慨叹自己家里的小皇帝怎么担当得了人生大任时,地震恰如一块试金石,“70后”、“80后”们的表现令自己和周围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作家陈丹燕的《赤子之心——汶川地震青年志愿者访问记》通过这个角度,写出了中国一代青年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正如一个被采访者所说:“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承担的机会。(以前)没有人知道我们将变得多么好。”

  同样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废墟上的觉醒》,独辟蹊径地将目光对准了志愿者。作家陈歆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了大量第一手的鲜活材料。志愿者自发自愿、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抗震救援的行为,标志着中国社会公民意识的树立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善美、高洁的复苏和觉醒。

  用图像“定格”情感

  黑色的底色,托出了16双眼睛,这些眼睛中有绝望、有坚强,也有期待,这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新书《震不垮的川娃子》独特、颇具感染力的封面。该书记录了孩子们在生死关头的心路历程,刻画了他们在废墟中顽强、坚忍的精神,讴歌了他们英勇不屈地展开自救、互救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书中刊登的大部分照片,都是在四川灾区拍摄的孩子们。杜明英、安良泽、陆仁泽、黄跃等5位曾亲身经历汶川大地震的灾民,用他们的镜头真实记录灾后当地人民生活的摄影集《一年》,日前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推出。受伤最重的是儿童,儿童受伤最重的是心灵。通过他们的镜头,我们不仅看到了物质家园灾后重建的日新月异,更看到了孩子纯真的笑脸重新绽放。同样,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我的北川故事》,是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杨奕,在救灾同时用画笔和相机记录下来的集子,以激切的情感传递出“把幸存的生命高高托起,为劫后余生赠一份关爱,不为别的,只为生命的尊严!”

  (记者陈熙涵)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