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周梅森“续写”《子夜》——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作家周梅森“续写”《子夜》
2009年06月03日 10:19 来源:扬子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周梅森很“Man”,这位曾提着一麻袋稿费投入房地产开发、又在股市上翻江倒海,浸淫官场和商海多年的著名作家,确实是敢想敢作敢为,有着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昨日,记者为他新出炉的资本小说《梦想与疯狂》专访他,他坦言自己纵横股市十五年,目前却已全部清仓。而他对中国股市的所有观察与思索,都已融入这部“描述股市中的风云雷电”的小说中。

  《梦想与疯狂》,中国当代正面写资本的第一部小说,作家出版社在市场调研之后,起印数就是十五万册。

  希望为《子夜》写续篇

  “茅盾的《子夜》,探讨的是中国能不能走资本道路,而现在,中国已经进入资本时代,资本影响着千家万户,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身在其中,被套牢、割肉或者有所斩获,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岂能缺席?”周梅森是中国的第一代股民,沉浮股市多年的经历让他对这一题材有更深刻的切肤之痛。

  《梦想与疯狂》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南部一个虚构的省份汉江,三个男人怀抱着迥异的理想闯入日新月异的资本市场,逐浪弄潮。周梅森一点也不讳言自己现实主义的创作准则,“有人说描摹当代成不了大作家。但《子夜》也是描摹当代的!写不好只能说是作家的无能,不要给自己找开脱的理由。是啊,我们有悠久无比的历史文化,一个个皇帝,一个个宰相写过来,也没有风险,但对我个人而言,我更希望能直击时代的最兴奋点。”

  有意思的是,写作小说的三年,刚好经历了中国股市的一个轮回。2005年,他动手写这部小说时,上证综合指数还在1000多点。2007年10月完成小说上半部时,上证指数冲到了6000点以上。而2008年10月27日完成小说下半部时,上证指数又重回1700点底部——一个从熊市到牛市再到熊市的周期轮回。由于小说准确地预言了金融危机的到来,因而被评论界认为是一部具有“前瞻性”的作品。

  一辈子活出几辈子的内容

  那么,1994年进入股市,先后买过三四十只股票的周梅森自己在股市上究竟是赔还是赚?他坦率告诉记者,当股市冲到6000点以上时,他赚了600%;但到股市再度下来时,他的总资金被吃掉了40%。现在总体算下来,他是赚,但赚得不多。不过现在,他已经完全清仓,因为“未来看不清楚”,更因为他对资本的深刻认识——他曾研读《资本论》,对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每个毛细血管都渗透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有着深刻的认识,“资本改造时代的力量太强大了,现在我们已经丧失了对资本的警觉。”

  虽然退出了,但回头看看,他15年来在股市上的呼啸来去真的充满了激情,“如果我进仓,很多人可能以为是庄家进货;如果我清仓,可能很多人会以为是庄家出逃”。这种全力而为的性格反映在写作上,则是“把键盘都敲坏了”。他的一位邻居作家揭发道:每天晚上夜深人静之际,都可以听到周梅森敲键盘的声音,“像打机关枪”。周梅森也笑言:“一般我都是一个电脑配三个键盘,而且三个键盘基本上都不够用,都会被我打坏”。

  这种激情用到生活上,就是他什么都敢尝试,“哪里有经济热点,哪里就有我们战斗的身影”。这有点学巴尔扎克的意思,“当年资本主义在法兰西萌芽,巴尔扎克开了一堆工厂,肥皂厂、香脂厂什么都试,悲惨的是他每笔投资都失败了;失败后,他对社会的认识更深刻了,高老头、葛朗台这些人物就全出现了,他破产后就去写作,唯一赚钱的就是写作”。所幸周梅森不像巴尔扎克那么倒霉,而且资金越滚越大。作家和商人,他做得一样成功,甚至还发表了不少经济方面的理论,被喻为“作家中的经济学家”。激情投入生活的周梅森很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一辈子活出了几辈子的内容”。

  不想写成财经外衣下的爱情故事

  《梦想与疯狂》中有没有自己的影子?周梅森说,自然是有的,一开始怕读者太对号入座,刻意设计成一个女作家与一位财经记者的故事。写的过程中,股市起来了,他一头扎了进去,等到这一波过去,他回过头再来写,就发现了自己的方向性错误,“女作家与财经记者,太边缘了,这不能是一部用财经外衣包装下的爱情故事”。于是,他重起炉灶,“正面出击,把资本的奥秘、内幕都搬到前台来,把股民看不到的都晒一晒”。

  创作中,他把力气都用在了“塑造人物”上。“怕太专业了,力求通俗化,力求用大众都能懂的语言,不是写经济教科书,不是论述资本属性,就是讲资本故事给你听”,为此,周梅森还特意删除了原稿中两三万字有关经济的论述。不过,他仍然用到了自己的一些经历,比如发表三封公开信与上市公司金丰投资PK的素材。

  最后,他说,“作家应该是这个时代的毛细血管,对于这个社会的冷暖变化,文学都应该有所反映,应该有自己的声音。”

  记者 冯秋红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