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团长》调侃烈士令人心寒 当下还有敬畏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学者:《团长》调侃烈士令人心寒 当下还有敬畏吗
2009年06月25日 13:05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的团长我的团》剧照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这个时代还有没有敬畏?

  ——《我的团长我的团》背后的文化观察

  -受访人:袁济喜 -采访人:本报特约记者 尹帆淼

  由《士兵突击》原班人马创作的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远征军为主要表现题材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以下简称《团长》)是国内第一部表现远征军事件的电视剧,自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团长”现象背后有哪些深层文化问题?从《团长》的热播及其争议之中,我们能够获得哪些启示?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对该剧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当代文化的泛娱乐化倾向进行了尖锐指摘与批评。

  读书报:《我的团长我的团》热播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您不觉得现在再谈这个话题已经过时了吗?

  袁济喜:文学批评不同于商业炒作,商业炒作是趁热打铁,而文学批评则需要冷静,以澄怀观道,辨彰清浊。

  我之所以对《团长》感兴趣,不仅由于这部剧本身含有一些创新的成分,同时也因为这部作品所引起的社会大众的反响,表现了一种社会心理。19世纪丹麦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在他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序》里谈到,文学史主要是研究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心灵,所以文学史也可以说是心灵史。我们也可以把“团长”现象作为一种社会心灵的凝聚。《团长》是一部有特色的作品,它确实提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所以一些有影响的媒体,像《南方周末》,出了专版来讨论这些问题,其中就涉及一些深层的、由战争所推广出来的历史评价、美学批评等诸多问题,这些方面都与当下中国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人生观、美学观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过一段时间来重新审视《团长》,会比当下性的批评更有回味的余地。

  另一方面,2006年夏天,我参观过云南腾冲市内的中国惟一的国民政府抗战将士的陵园“国殇烈士陵园”,回来之后一直觉得有责任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如果能够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与讨论,至少实现了部分愿望。

  读书报:那么您对《团长》这部剧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是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

  袁济喜:对于一部较为复杂的作品简单地说否定或者肯定是不行的。我看了这作品后,感受最大的便是其中对于远征军事迹的基本价值评判出了问题。针对《团长》的文艺批评,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没有敬畏,还有没有值得深怀的价值观念。

  发生在上个世纪1942年至1945年的中国远征军的事迹虽然尘封多年,但是已经化为近现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遗产。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在看这个电视剧时,我无意中看到了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他谈到美国历史上的四次战役: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与二战中的诺曼底和越战中的西山等著名战役。奥巴马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必须跌倒后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重新开始工作,重塑美国”,奥巴马把这些战争和美国的历史作为唤起他们美国人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重新振作起来的精神动力。

  读了这段话,在感动之余,再对照今天国内以《团长》为代表的调侃历史与先烈的行为与心态,不免使人心寒。我认为,即使是在美国,在这个高度商品化、高度讲究个人价值的时代,人们也要寻求公共价值和道德标准,要追怀他们的传统。美国历史有二百多年,而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两相对照,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面对自己的历史,不敬畏自己的国殇烈士。反观当下的文艺作品,经常令人郁闷,我非常赞同鲁迅先生说的,“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火花”,它既反映出国民精神的状态,同时又有照亮国民前行的火炬的作用。现在以《团长》为代表的很多作品,恰恰在这一点上是迷失的。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现在许多人对于任何东西都不存敬畏,任何东西都难以打动他们,这令人感到悲哀。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