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而不化”的文化大师如何以文教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而不化”的文化大师如何以文教化
2009年06月29日 07:4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文而不化”的文化大师如何以文教化

  《现代快报》昨日报道说,著名学者、文化大师余秋雨先生终于正面回应“假捐门”事件了。他的回答倒也干脆利落,就四个字:“他们乱讲!”

  然而,“他们”究竟是怎样“乱讲”的呢?对此,余先生大概不屑于论证,所以故伎重演,又开始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起来,内容一如既往地东拉西扯,倒是给人感觉,他才是在名副其实地“乱讲”,颇有点儿像他在《借我一生》中所说的,“在整个民族的人格文化还没有重新建立的时候,个人的名誉算什么?于是故意不作任何洗刷,成了我深入文化领域的一个决绝举动,近似破釜沉舟,我让自己在屡屡传言中形象模糊……”

  因为“整个民族的人格文化还没有重新建立”,余秋雨先生就不打算要自己的个人名誉。这话听起来何其高尚,让人不忍对余先生有任何怀疑。但我很怀疑余先生的“故意”之说,是不是在有意表达其对公众(包括他很“同情”的那些批评他的人,他认定的“文化下岗的人”)的漠视或藐视,很怀疑他的“不作任何洗刷”不是高风亮节,也不是理屈词穷,而是一种“唾面自干”式的隐忍术和抵赖术。

  不过,余先生固然可以对公众的质疑掩耳盗铃而使自己形象模糊,一如既往地装下去;但一旦开口指责起别人“乱讲”来,就应当格外小心地加以论证,一点儿也模糊不得,否则,“乱讲”的帽子就会飞回他自己的头上。比如,他对别人反复“纠缠”他的“隐私”很是恼火,但在这次演讲中,他却饶有兴趣地透露了一个据说十几年来一直在“骂”他的人的隐私,说“他居然小时候是给父母卖掉的……从小不知道自己的出身,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什么都不知道”。天知道余先生自己是不是也在“乱讲”呢?

  余先生是在应邀到镇江演讲结束后,回答现代快报记者时做上述表示的。在演讲中,余先生出人意料地说,“我的一个经验大家有没有发现,关注我的人都知道,我一步步受到攻击的时候,我本人从来不回答。……我从来不回答,但是我真的哑口无言吗?”“好多人都这么想,其实大家想想,现在全世界大专辩论赛的总评委一直是我,我对辩论是非常有经验的……我太知道,我在第一分钟就知道一个队逻辑上所犯的错误。……我肯定不是一个不会辩论的人。”

  这些话实在让人啼笑皆非。一个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习惯于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的人,却说自己逻辑上很棒,很善辩。一个把华语世界的大专辩论赛说成全世界的大专辩论赛,把宣称的捐赠说成已捐,把给三个图书馆捐书说成捐建三座图书馆,似乎分不清现代汉语的几个基本时态的“文化大师”,却言之凿凿地指称别人“乱说”。余先生再怎么有文化,也不要这样“文而不化”吧——说话文绉绉,却对公众的疑问置之不理,惹急了则强词夺理,用新谎言掩盖旧谎言,这就叫冥顽不化。

  须知,“文化”的本意,绝不是“文而不化”而是“以文教化”,作为拥有丰厚公共资源的“文化大师”,余秋雨先生理应知道,他的文字和言论是理所当然要负起教化受众之责的,这是公众人物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现代社会的公民,其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我想至少应该包括诚实、勇敢、守法、负责……这些基本品质吧。一个没勇气承认自己错误,一次又一次侮辱公众智商的公众人物,一个巧言令色说什么比“大”字等级更高的是“老”字,因而他不惜退而求其次屈居大师地位的文化学者,我不知道,他究竟想教化出什么样的受众来!

  邝子谦(四川 编辑)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