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的哀荣启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迈克尔•杰克逊的哀荣启示
2009年06月29日 09:59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美国当地时间6月25日下午,一代歌王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因心脏停动在洛杉矶逝世,享年50岁。图为2004年4月,“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 中新社发 Ic/cnsphoto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迈克尔•杰克逊的哀荣启示

  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走了,带着他倾国倾城的舞姿,带着他魅力超群的歌声。他曾独享“流行音乐之王”之美誉,也曾荣获“全球千年人物”之盛名。呜呼哀哉,五十岁的杰克逊走了,世人再也听不到杰克逊的声音。噩耗传来,歌迷们为之哀伤。

  在美国,TMZ.com网站率先发布了巨星殒落的消息,但随后却因大量网民的涌入而瘫痪。

  美国各大网站上的音像店随即设立了纪念专柜,明星人物和大众粉丝积极参与网络上的各种悼念活动。与此同时,美国各大媒体开始精心制作纪念专辑、发布“这一重大事件”的最新消息和评论。

  在菲律宾,宿雾省一座监狱的1400名囚犯将再次集体热舞《颤栗》,向猝然离世的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致敬。该监狱前年曾因犯人集体热舞《颤栗》在网络上走红;在墨西哥,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迷纷纷前往位于首都墨西哥城的独立天使纪念碑前,展开悼念偶像的活动。在俄罗斯,迈克尔·杰克逊离世的消息是头号新闻,俄罗斯媒体盛赞他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两次在莫斯科举办演唱会,人们对此仍然记忆犹新。莫斯科的歌迷们聚集在美驻俄使馆门前,用鲜花、偶像的画像、图片和玩偶装饰使馆的墙壁,表达敬意和哀痛。不断有路人停下回家的脚步,加入悼念人群;在北京和上海,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迷也在用各种方式怀念歌星。人们以重温老歌、上网留言、抢购CD等各种方式,悼念逝者。北京的歌迷则身着黑衣,把一批批中国式的蜡烛和纸船放入后海南岸的湖水中,寄托对偶像的哀思。人们一起高唱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直到黎明时分。在巴黎,在东京,在柏林,都有人在以各种方式纪念迈克尔·杰克逊。人们说,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他是“这个世界值得怀念的英雄”。面对电视镜头,麦当娜一脸哀伤,伊丽莎白·泰勒则因悲伤过度,无法表达自己的悲伤之情。施瓦辛格发表声明说,他与妻子及所有加州人都为杰克逊的去世深表悲痛。曾为杰克逊制作史上最畅销专辑《颤栗》的音乐制作人昆西·琼斯说,迈克尔·杰克逊的歌唱遗产将永世长存。

  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是不朽的。作为“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艺术家”,他以其无与伦比的音乐才华、激昂悦耳的歌喉、令人折服的舞姿和令人叹为观止的表现力,获得了五大洲观众的赞扬,赢得了整个世界的尊重。当迈克尔·杰克逊活着的时候,美国媒体总是热衷于这位“影响力超群歌星”的负面新闻,直到他离去之际,“影响力无限的美国媒体”才开始反思“这位伟大歌者身上表达出的非凡的创造力和无限澎湃的激情”,世界才开始认真聆听迈克尔·杰克逊的心声:称我为畸形人,同性恋者,恋童怪胎,还说我漂白自己的皮肤,千方百计地来诋毁我。这全都是阴谋!当我站在镜前注视着自己,我知道,我是个黑人!

  迈克尔·杰克逊是成功的。他的成功或许并不在于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所获得的辉煌成就,不在于他是全球获大奖最多、单张专辑全球销售最多的歌手,不在于他魔幻般的舞步和绝无仅有的歌喉,不在于他既是流行音乐的先驱,又将流行音乐推向了巅峰,也不在于他演唱会的100万张门票前不久竟会在4小时内被抢购一空。迈克尔·杰克逊的成功更表现在他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却从不滥用自身的影响力,从不披挂五花八门的政治外衣,像某些美国演艺界名人那样,把自己装扮成“政治正确的精英”,去无端指责谩骂别的国家和民族。迈克尔·杰克逊将自身的影响力倾注在慈善和救助活动上面。上世纪80年代,他曾带领全球歌坛巨星共同为非洲进行赈灾义演。时至今日,他还是全球以个人名义捐助慈善事业捐款最多的人。“9·11”事件发生后,他为情绪低沉的美国民众出了一首单曲——“我能更多地给予什么?”

  迈克尔·杰克逊是世界的。在俄罗斯,迈克尔·杰克逊是知名度最高,同时也是最受欢迎的美国人。他飘逸的太空步和充满冲击力的演唱让俄罗斯人看到了不一样的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不少人内心深处的反美情绪。在中国,迈克尔·杰克逊的歌声伴随着30年来改革开放的进程,有多少青年在他那亢奋激扬的音乐中找到了勇于探索和超越自我的激情。

  让我们再次从《颤栗》中的柔美、灵动和高亢中感受迈克尔·杰克逊吧!这是何等的才情!杰克逊走了,他的音乐永存。

  本报记者 汪嘉波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