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跨界合作批量涌现 超5成观众不喜欢"混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艺跨界合作批量涌现 超5成观众不喜欢"混搭"
2009年07月09日 07:4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6月12日,湖北省京剧院“弘扬国粹,大学之旅”在华中科技大学专场演出。 罗文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文艺跨界合作批量涌现 观众审美口味底线清晰

  57.4%的人明确表示不喜欢艺术“混搭”形式

  今年尽管才过半,但若说2009年是“混搭风”盛行之年,反对的人应该不多。

  年初,春晚力推“英伦配”,虽然节目不长,但眼球、口水赚个足。6月30日,在“鸟巢”举行的“2009魅力·中国”夏季音乐会,由宋祖英、多明戈、郎朗、周杰伦联袂出演,再次把“跨界混搭”作为最大卖点。据报道,音乐会取得了票房上的极大成功,现场6万个可供观赏的座位几乎座无虚席。

  鸟巢音乐会的票房成功,是否标志着中国大众的欣赏口味正式进入民族与世界、古典与流行的“混搭期”?民调结果出人意料。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新浪新闻中心进行一项的调查显示(2958人参加),对于这场音乐会,网友最感兴趣的首先还是“宋祖英的民歌演唱”(32.8%),其次是“周杰伦的流行音乐”(31.1%),第三是“郎朗的钢琴演奏”(29.1%)。对“跨界合作”感兴趣的被调查者只占15.8%。超过半数的人(57.4%)明确表示不喜欢这种“混搭”形式。参与调查的人中,“80后”占35.4%,“70后”占27.0%,“60后”占29.7%,“90后”占6.30%。

  对这一结果,鸟巢音乐会主办方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不解:“这种形式有什么不好?让周杰伦的歌迷去欣赏一下多明戈,不也很好吗?可以让文化更好地交流啊!”

  “调查出这个结果,我一点都不惊讶。”清华大学美学教授肖鹰在跟记者讨论民调时如是说。

  混搭,商业演出的噱头还是创新?

  提起鸟巢音乐会,在会场做观众服务志愿者的北京邮电大学学生韩宇飞立刻开始滔滔不绝:“掌声啊,欢呼啊,效果太好了!宋祖英的魅力很大,我感觉很多人就是冲着她去的。我估计她就是说相声大家都会很激动。台下举的牌子只有宋祖英的,还有个牌子上写着‘宋祖英辛苦了’。”

  80岁高龄的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跨界组合主要就是因为市场需要。从市场的角度,他们四个人都是最火爆、最顶尖的,“但这并不会产生方向性的作用,因为它很难被复制”。

  调查中,43.3%的人担心“混搭”不伦不类,会破坏原有艺术的表现力。

  “破坏不了的。”李光羲说,过去帕瓦罗蒂也曾跟通俗歌手一起开过演唱会,也没什么。只是别开生面地来这么一下,让大家觉得新鲜。

  不过,今年文艺界的跨界合作有点像雨后春笋忽然批量涌现。年初,宋祖英、周杰伦的“英伦配”成了春晚营销的一大卖点。接着,导演王家卫开始与赵本山合作,张艺谋把“小沈阳”重金请入新片剧组,然后就是“鸟巢”这场国际级的“超配”音乐会。有人说,如今艺术市场已经进入“混搭时代”。

  但本次调查显示,64.3%的人并不认同这种说法。有网友评论:这种搭配总觉得有点像一个人脖子上系着领带,下身穿着短裤,有种怪怪的感觉,尽管领带和短裤都是名牌。

  有人猜想,周杰伦的歌迷在听了音乐会之后,会不会就成了宋祖英的“粉丝”?肖鹰教授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就审美规律来说,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鉴赏力,是受他长期生活环境影响熏陶的结果,不是一夕之间就可改变的。

  调查中,39.0%的人感觉混搭只是一种商业宣传的“噱头”,也有28.0%的人肯定这是一种表演形式的创新。

  32.4%的人认为应回归艺术的原汁原味

  作为周杰伦的“粉丝”,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学院大三学生唐登明很喜欢周的《霍元甲》。“就是流行歌曲中夹杂着京腔。我欣赏不了京剧,这种形式却很喜欢。”他说,如果说流行歌曲是蛋炒饭,传统艺术就是鱼翅。人们本来就喜欢蛋炒饭,加些鱼翅也照样会喜欢的。

  如今,流行歌曲中加入一些戏曲和传统元素已成为最潮流的表现,大受时尚青年的欢迎并被冠以“中国风”,如《北京一夜》、《青花瓷》、《千里之外》等。这些歌也是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专业研究生张永明每次K歌必点曲目。“我们现在把这些歌曲称为‘中国风’,其实好好读读《诗经》,你会发现这个‘风’几千年前就吹得特别好了,只是以前流行文化的达人们很少去开掘它,现在大家发现了,祖宗留给我们的好东西还是很有魅力的。”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戏剧戏曲学专业刘丽文教授认为,艺术领域“楚河汉界”不妨多尝试互相渗透一下,一方面尽可能保持其“原貌”,另一方面,尝试着吸收一些现代元素。“但会不会成为一种未来趋势很难说。关键是度的把握,不能杂太多进去,那样就会改变戏曲的性质。融合可以尝试,大杂烩可能就不合适了。”

  “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融合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一门艺术更好地表现自己的魅力。”张永明说,去听美声,就是听中间最华彩的乐章;听戏曲,可能是听它的唱腔和伴奏;听通俗,就是为了让生活中的情感能直接宣泄。每个艺术门类都有它的长处,也往往有固定的观众,谁也代替不了谁。

  在调查中,38%的人认为应该提倡一种有机融合,不能胡乱搭配;32.4%的人认为应该回归艺术的原汁原味,不应随意组合。

  2001年到2002年,肖鹰教授应邀到德国波恩做客座教授。在那里,他能够随时欣赏到任何一个艺术种类,从贝多芬的音乐到先锋话剧。“除非像特殊的义演,他们一般不会把跨界合作作为一种常规形式,更多的是各得其所。我感觉在那里,古典的、流行的、民族的、国际的东西各有各的位置和空间,这才是一种好的文化生态。”

  民众独立的审美选择没有被文化市场认识到

  调查中27.9%的人表示,“混搭”流行,是因为如今人们欣赏品位混乱了、快餐化了;11.0%的人说,这是因为现在很少有人能够欣赏原汁原味的艺术了。

  肖鹰指出,在这个高速变化而心理混沌的时代,只有传统、经典和高雅的文化艺术,才能真正给予心灵一种平衡感和文化认同感。但艺术欣赏的观众不是天生的,在当代就应培养观众对高雅艺术、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应单靠简单的商业行为来推动,要采取一种文化战略,从基础教育开始。

  在民调中,有27.4%的人意识到“混搭”是一种更视觉化、更浅近时尚的艺术表现方式。

  “从这次调查就能发现,民众有自己独立的审美选择和审美判断。问题是,民众这些审美选择和判断还没有被文化市场充分认识到。”肖鹰表示,如果更深入地考察会发现,广大观众并不认可低俗、怪异、不伦不类的东西,对纯正、高雅的艺术仍然有渴望。“现在媒体片面追捧肤浅的流行文化,客观的结果是,民众需要甚至热爱民族艺术和高雅艺术的信息,被弱化甚至屏蔽了。”

  但他对未来保持乐观。“我相信,当中国的‘80后’尤其是‘90后’成为欣赏主体后,就会要求一种更文明、更有艺术含量的流行文化。”肖鹰认为,这些在新世纪国际化文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审美主体,更具独立精神和反思意识,会更懂得纯正的民族艺术和古典艺术的人文价值。

  本报记者 黄冲 实习生 罗雯瑶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