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时政新闻的四个途径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解读时政新闻的四个途径
2009年07月21日 14:1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目前,大量时政新闻占据报纸的重要版面,但时政新闻可读性不强一直是困扰新闻媒体的老大难问题。一条很重要的时政新闻,如果其可读性弱,就会影响相关政策的传播效果,而且,受众一旦对新闻产生误解,就会产生不可估计的负面效果。因此,如何对时政新闻进行解读,是目前报业采编人员必须要解决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时政新闻解读的4个途径不容忽视。

  角度解读。就是通常所说的找准新闻点,要考虑哪个角度读者最容易理解,最能引起读者的阅读期望。2004年5月12日刊发在《北京娱乐信报》上的消息《公务员扔蛋黄被罚50元》就是角度解读时政新闻的一个例子。当时这名记者去地税局采访,想写一篇关于地税局工作作风的新闻,采访了一上午感觉工作性太强,难以把这种时政新闻翻译过来,读者不感兴趣。中午在和地税局的人在食堂吃饭时,发现了《食堂管理规定》,其中有一条就是“吃鸡蛋扔蛋黄罚50元”的规定,记者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解读角度,经过采访了解到,崇文区地税局一位中层领导在食堂就餐时因为吃了鸡蛋清把鸡蛋黄扔了,被罚款50元。食堂就餐剩饭剩菜的“小节”也成了考核公务员的一项内容,该局规定从2004年开始,就餐者浪费一次,罚款50元。 这篇新闻角度独特,以点带面,很好地反映了地税部门工作人员勤俭的工作作风。如果没有这个角度的解读,那么,这个新闻写起来会很枯燥,读者也不会感兴趣。

  语言解读。即记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专业词汇解读出来。这对记者的要求较高,要求记者不但对政策熟悉,而且语言要准确,否则会出现新闻失实。2003年12月16日刊发在《北京娱乐信报》的一条消息《四六级证书明年改版:贴上照片再增加防伪标识》是报道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较早的一篇新闻,曾引起很大反响。这条新闻就是记者通过采访,加上自己对四、六级考试的熟悉,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改版的重要性,传达出英语四、六级证书将被贴上照片,结束四、六级证书一直没有照片的历史,同时,改版后的四、六级证书将增加防伪标识。

  背景解读。现在,一些时政记者不懂得运用新闻背景,导致新闻枯燥。当一个政策发布后,以前的描述很重要,如果缺乏这个背景,新闻的重要性就无法体现。2004年7月22日刊发在《北京娱乐信报》的《助学贷款政策将重大调整》就是记者通过新旧政策的对比发现了重大改革的信息。当时记者拿到最新助学贷款政策时也不知道新闻在哪里,于是找到以前的政策,一条一条核对,滤出重大新闻——还贷年限延长到6年。原规定:学生所贷款本息必须在毕业后4年内还清。新规定:实行借款学生毕业后视就业情况,在1至2年后开始还贷、6年内还清。

  权威人士或专家解读。当记者看到政策后,首先要检索的是那些自己不懂的专业词汇,往往记者不理解的词汇就是此新闻的核心。这个时候,记者就要想办法采访该领域的专家,这样,生涩的时政新闻就能够得以解读,读者也就容易读懂了。2003年10月9日刊发在《北京娱乐信报》的消息《今年研究生招生政策重大调整 报考不必单位同意》就是通过权威解析,发现这个重大新闻的。当时,清华大学公布研究生招生政策,文件很长,很难分辨出重大的改革在什么地方,当笔者发现“今年报考清华大学研究生不再需要考生所在单位签署同意报考的意见”时,觉得这是一个改革,通过采访招生办主任核实,确认考生所在单位签署同意意见是以前报考研究生报名的必备程序。那么,这是清华大学的单独的规定还是教育部的规定呢?笔者经过采访教育部权威人士证实这是当年研究生招生重大的改革,涉及全国。此消息刊发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如果不采访专家或者没有请权威人士解析,不对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的新闻进行解读,那么,就不可能采写出研究生招生政策重大调整的重大新闻,而刊发的会是清华研究生招生的相关新闻,新闻重要性要差很多。

  □郑超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