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录节目“状况”频出 不是炒作胜似炒作——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名人录节目“状况”频出 不是炒作胜似炒作
2009年07月23日 15:23 来源:北京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最近,名人在录制综艺节目时状况频出成为热门话题。无论是易中天老师的愤怒还是大张伟的犯晕,这些以往电视节目中尽量避免出现的“状况”都在客观上让当事人和该节目大大提升了关注度。当然,相关节目的制作方都表示这些“状况”并不是有意为之,但是按照效果来说,这些“状况”不是炒作胜似炒作。

  名人 各有对策

  易中天沉默 挺骂参半

  北京台科教频道的《非常网络》播出后,“嘲讽主持人”事件把易中天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易中天本人电话不接、短信不回,显然不打算对此事进行任何解释。不过在网上,网友“倒易”声一浪高过一浪,“两位主持后来问的问题,明显没有什么挑起事端的嫌疑,可易中天却把愚蠢、弱智没完没了地挂在嘴边;易中天这次有点过了,现场表现与学者身份严重不符。”但“乙醚”(易中天的粉丝)中也不乏有人做出相对客观、理性的评论,“易中天每次做访谈时都可以看出他希望主持人问一些不‘娱乐’的问题,自从王志开始,他就已经对记者、主持人有抵触,尤其很多不实报道,更让易中天反感。他是个文化名人,如果他不是你所喜欢的易中天,大可不关注这个人了。”

  曾经采访过易中天的本报记者刘婷认为,“我觉得主持人的问题中规中矩,没什么大问题。只不过易中天想谈的问题与媒体感兴趣的问题有错位,比如今年4月份易中天曾做客山东大学与学生和媒体交流,他当时在回答提问时都简单应付,当然其中的确有学生的问题比较幼稚、媒体的问题在他看来有些无聊吧。不过,在被问到大学教育、如何给大学老师更宽松的环境等问题时,他就滔滔不绝,而且聊得也很有趣,可见易中天有他想聊的话题。”

  电视台 不怕冲突

  “状况”难免  未必坏事

  晨报讯(记者 冯遐)电视节目在录制过程中出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电视台又都是如何解决的呢?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

  为啥出状况

  近期,名人在录制节目过程中频出“非常状况”。对于这种现象,某电视台访谈类节目编导告诉记者,“出‘状况’大多是录制之前节目组在话题方面没有和嘉宾沟通好,当然有些大牌嘉宾的档期不允许,只能在他们上节目前匆匆地说说台本,他们很可能会对问题不满意,这时需要节目组拿出备选方案,而且要求主持人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如果不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再碰上像易中天这么有个性的嘉宾,那就难免出现尴尬场面。”

  是否会播出

  如果一旦现场发生不愉快,那么栏目组在后期制作时会如何处理呢?该编导说,“一般还是本着与嘉宾友善的原则,在征求嘉宾意见后会考虑剪掉,但如果嘉宾不介意播出,我们当然可以保留,或许收视率还能更高,毕竟观众更喜欢看有冲突的内容。”

  据业内人士介绍,电视台录节目出现“状况”之后一般有三种解决方式:一种是现场把出“状况”的细节按照正常的台本再重新录一遍,出“状况”的部分剪掉;一种是直接把“状况”播出,例如易中天这次;还有就是利用这个“状况”,甚至是刻意制造更多的矛盾、争议和话题,借此提高节目的关注度。

  大张伟道歉 身体问题

  昨天,大张伟就“节目录制现场毒瘾发作”传闻作出公开回应,称自己当时是身体不适才出现状况。

  一向穿着夸张、讲话无厘头的大张伟昨天朴素亮相,只穿了简单的黑衣黑裤(右图),上台后也不再搞笑,难得认真地解释:“我肯定没有吸毒,我知道毒品是绝对不能碰的。”他说:“单飞之后工作压力一直很大,为了减肥放弃了多年的高糖高脂的饮食习惯,估计身体很不适应。再加上录节目的前一天做通告做到很晚,早上起来特困,就空腹喝了一杯咖啡想提提神,没想到做节目时突然感觉心慌无力,试着握拳却像握棉花一样,还以为自己得肌无力了呢。然后就感觉听别人的话听不清也听不懂。我之前从来没出现过类似状况,完全慌神了,满脑子光想‘我怎么了’,完全不知道怎么应对。后来喝了一杯甜水,感觉好些了,赶紧向大家道歉。没想到后来网上出现了很多标题十分不友好的帖子,让我感觉很无奈。这两天我也反省自己,是不是因为我爱开玩笑,说的话就没人信,一出事大家都往坏处想我。是我自作自受吗?可我这么多年在台上嘻嘻哈哈的,真的是为了大家高兴,原来每次出现负面新闻的时候我都会劝自己,想出名就得有承受能力,这次的事让我怀疑我还能坚持多久,不过只要能坚持一天我就会努力。”

  随即,金牌大风法务部工作人员宣布了金牌大风公司就此事的声明,表示已经追查到发帖的源头,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事出之后,舆论首先的反应就是炒作。昨天,搜狐与金牌大风联名对此否认。但事实是,“失语门”中的大张伟引起的受关注程度超过任何一次发片。

  记者 冯遐 杨欣欣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