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要保留作家的文字气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翻译:要保留作家的文字气质
2009年07月27日 15:11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翻译:要保留作家的文字气质

  美国翻译家葛浩文与中国作家毕飞宇在香港书展上对话

  华文作品如何走向世界更大的空间,是一个说了很久的话题。近日在香港书展,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教授和中国作家、小说《青衣》《玉米》的作者毕飞宇进行对话,共同探讨华文作品走向世界的“瓶颈”。葛浩文教授提出,现在西方的年轻人不是不爱看翻译作品,而是翻译的东西不够好。毕飞宇则无可奈何地表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一些外国翻译家和编辑对他的作品有误读,甚至翻译得面目全非。

  葛浩文是美国圣母大学讲座教授,从事中国文学翻译30年,已经翻译了巴金、莫言、苏童、白先勇等知名华文作家的作品约40多部。他把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比喻为一个凳子,光有文本、有读者这两条腿还不稳,还要有第三条腿———由一个中间人用另外一种语言介绍给读者。葛浩文教授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每个国家的文化有差异,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很不容易;而译作到了外国编辑那里,还有一个他们是否理解和认可的问题。他举例说,在小说《青衣》里,筱燕秋和丈夫情浓时,丈夫说:“如果我没有女儿,你就是我的女儿。”小说译成英文版,美国编辑提出要删除这句话,理由是这句话有父女乱伦的嫌疑。通过邮件转告毕飞宇,他也很意外。筱燕秋和她丈夫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这个时代的人们情感教育很差,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句看上去词不达意的话,却正是最动人的表达。

  另一个类似案例则发生在小说《玉米》法文版的翻译。小说中描写一个农村的姑娘和恋人亲密时,拉着恋人的手,喊了声“哥哥”。法国编辑给毕飞宇发来E-MAIL说:“一个哥哥怎么能和自己的妹妹谈恋爱”,建议换一种符合法国人理解方式的表达。但毕飞宇回绝了。他说:“如果我写这个农村姑娘很羞涩地说‘亲爱的,我爱你’,那我会把自己的手剁掉。”葛浩文教授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每个国家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也正因为有这些差异才更有趣。“如果非要把中国象棋翻译成外国人熟悉的国际象棋,这是很愚蠢的。”

  毕飞宇说:“对翻译,我在意语言的气质能否通过好的翻译家准确有效地传递过去。不能把我的文字气质翻译成别人的东西。有的翻译的再创作,可能比我原来的作品更好,但那不是我的东西。”他认为,中国小说要走向更大的空间,最重要的问题有两个:一个好的经纪人,一个好的翻译。现在很多西方经纪人在打理中国作家的版权,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的态势,没有经纪人是个缺憾。中国作品走向世界,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东西中国作家不懂,需要职业经纪人。翻译也是个问题,现在年轻的翻译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翻译家没法比,这并不在于外语水平的高下,关键是他们自身的汉语水平和汉语写作能力的问题。

  对此,葛浩文呼应说,一个好的翻译至少要掌握两种语言,一个用来分析,一个用来表达,而最重要的还是母语。年轻翻译最大的问题是中文修养不够,即使他们的外文很好,也无法成为优秀的翻译家。

  (记者 姜小玲)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