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别让历史遗存变成文化空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冯骥才:别让历史遗存变成文化空巢
2009年08月18日 19:56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的古村落和历史街区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内涵面临被掏空的危险,应该抓紧小型博物馆的建设步伐。”不久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考察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时,曾这样忧心忡忡地表示。其实,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冯骥才,在对诸多古村落、历史文化名街、名人故居以及国内外博物馆进行考察之后,就深感中国急需建设小型博物馆,早在两年前的“两会”上,他就提出一个关于在重要古村镇抓紧建立小型博物馆的提案。那么,为什么要建小型博物馆?小型博物馆的文化意义在哪里、又如何实现?日前,记者就这些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一直在提倡建立小型博物馆,这是否与您多年来的实际考察经验有关?

  冯骥才:近些年来,我在许多地方考察时发现,一些历史村落与街区看似不错,远远看去,古建筑一幢幢优美地立在那里,可是如果穿门入户就会发现,历史只是在躯壳上,里边的家具什物早已面目全非,看不到任何地域特色和文化细节,这恐怕是古村落和历史街区保护最致命的问题。历史不能没有见证者,历史村落与建筑,不能变成一个个干瘪的躯壳和空巢。我觉得,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建立各种小型博物馆。一个不为人注意但却十分直接的途径,就是古董市场开放近20年来,古董商贩们的大量“淘宝”行为。上世纪80年代末,古董市场热销的是古代珍玩、书画陶器、金神玉佛、明清家具;等到这些世代家传的细软卖得差不多了,及至90年代末,就渐渐变成老照片、房契、当票、信札和各类具有文化特色与历史感的生活物品,连脸盆架、油灯、衣帽、梳妆匣、烟袋、车辆与农具,也一样不剩地全“折腾”出来。百姓不了解这些遗存历史文化的价值,许多与其地域有重要关系的文献与器物被廉价买走,这些来自各地的大量历史遗存进入市场后,再没人知道这些东西的确切出处,它所承载的文化和风俗信息便立即消失。那些古村落和历史街区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内涵便被掏空了。建筑残存的古村落大部分已徒具美丽的容颜,像一本书,只有书皮与书名,而没有内页和内容。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博物馆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现在我们已经晚了一步了,如果再不抓紧时间,很多东西很快又会消失了。

  记者:与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这样的大型博物馆相比,小型博物馆的文化意义以及特点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冯骥才:像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这样的大型博物馆是对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总体反映,而小型博物馆针对的是某个地域、某个领域,它应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域性,二是专业性。大的博物馆往往容易大而化之,而小型博物馆则可以做得很精细,把某项遗产充分地展示出来。比如在巴黎的500多个博物馆中,奥赛博物馆主要反映印象派绘画,巴尔扎克故居博物馆专门反映该作家的创作与人生。我主张每一项文化遗产都应当有专门的博物馆。我们现在评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的有一千多项,如果有相应的一千多家小型博物馆,就可以全方位地展现这些文化遗存,对文化遗产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型博物馆面对的首先是这个地区的人群,其次是外地来的游客。博物馆,无论大小,最重要的是要把文化留给后人;在文化上,小型博物馆是一方水土历史创造的归宿,也是一种地域精神的聚集与弘扬,不光是农村新文化建设的根基,城市的文化丰富性和文化个性也可以借此体现出来。

  记者:您曾提到,维也纳居民会把自己不再需要但有历史价值的东西捐献或卖到博物馆,国内小博物馆建设是否也可采取这种方式?

  冯骥才:奥地利有一家200年历史的鞋店,店主人觉得做鞋子的工具可能以后不会再用了,但里面的几百种东西,都是先辈人聪明才智的积累,应当保存下来,就把鞋店捐给了博物馆,博物馆直接原封不动地把鞋店搬了进去,也就把一段历史生活保存下来了。这样的博物馆在欧洲各国随处可见。上世纪末,有600年历史的天津老城要拆掉时,我曾建议保留其中的一个四合院来建一座老城博物馆,因为属于这块土地上的记忆应该留在这块土地上。我建议按奥地利的办法,让老百姓来捐或卖他们觉得有价值的东西。我就先花了几万块钱,从老百姓不要的物件中挑选了一些有价值的,在这座四合院前搞了一个展览,做了一个即兴演讲,把这些东西捐出来了。结果老百姓都很响应,很踊跃地捐,包括一些很珍贵的东西。捐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老百姓提高文化意识和历史意识的表现。

  记者:如何实现小型博物馆的运作?这是否意味着小型博物馆的建设应当因地制宜并有所分类?

  冯骥才:小型博物馆的建设可以是民办公助、公办民助、民间捐赠性的或私人性质的,个人收藏家热心建立博物馆应大力鼓励。经费来源应是多方面的,包括地方财政、企业赞助、旅游建设经费等。博物馆的方案(包括内容、陈列方式、展品说明等)要请相关专家学者帮助策划,以使博物馆真正具有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的价值,并富于科学性和深度。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甚至只需先有几间房,以抢救性收集为主,收集内容可以包括特色家具、古代农具、历史文献、文化器物以及其它各类文化遗存。我认为小型博物馆应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和多样化的,要避免搞简单化的统一格式,要突出地域特色和专业特色。比如在北京,就应该有四合院博物馆;名人故居也应实现博物馆化;近年来,中国民协主持了一系列“民间文化之乡”的评选活动,也应有相应的博物馆,凝聚当地的文化精华和文化元气。

  记者:这类文化遗产在中国非常多,留存与否该如何判定?

  冯骥才:精神的东西,是无边无际的。我们也不是要将所有的历史上存在过的东西都留下来,但凡是进博物馆的都应是历史的精华;它们不会成为我们的负担,只会成为我们的财富。当然,什么东西该保留,还需要由专家来判定。即使再小的博物馆,也离不开专家的参与,这样才能做好,才有深度。比如故居,这跟房子的好坏没有关系:印象派大师梵高在巴黎郊区的故居,房间只有6平方米,很破旧,但一直完整地保存到现在。我们只有在这样的房子里,才能深刻地感到这位画家的伟大。

  记者:如何实现小型博物馆的文化意义而不流于形式?免费参观、义务解说等是否可行?

  冯骥才:这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关节。小型博物馆的建设,要以专业眼光对待,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从地方官员的政绩出发去申报。被定为文化遗产只是保护工作的开始,还要做很多工作把小型博物馆的文化意义落到实处。在国外,有些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是当地的老人,也有志愿者来参与。同时,有些博物馆会收取一些门票,因为里面收藏的艺术品确实很珍贵,博物馆也是花了很多钱才建起来的;组织年轻人进行义务讲解也可以尝试——我们要做好小型博物馆,还需要好好地动脑筋。

  作者:张志勇

【编辑:张中江
 
请您登录/注册后发表观点!  进入社区  查看评论>>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