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穿越历史的盲区 给予鲁迅更多理解和关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媒体:穿越历史的盲区 给予鲁迅更多理解和关照
2009年08月27日 10:13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为了时代的“忘却”?

  争议问题的关键是选取能代表鲁迅文学思想以价值的作品,并且给予正确而丰满的解读。

  - 核心提示

  研究鲁迅的很多学者对其作品已经做出了多元化的阐释,由过去侧重意识形态宣传转向挖掘人文精神的研究,作家形象越来越趋于饱满和生动。但是中学语文教育在此方面显得滞后,课堂讲解可能显得单一枯燥。所以,其实选取多少鲁迅的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选取出能代表鲁迅文学思想以及文学价值较高的作品,并且能给予正确而丰满的解读。

  - 将新闻进行到底

  从什么时候开始,“鲁迅”已经成了一个文化名词。

  无论是谩骂还是追捧,靠近还是远离,跟这两个字沾边,想不折腾成焦点都难。

  仅就鲁迅文章在中学课本“进进出出”这一个话题,就热闹了好多年。

  近日,据湖北某媒体报道,今年秋天开学时,当地高一新生将不会在课本中读到鲁迅的《药》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一石激起千层浪,网络热议,媒体跟进。

  据了解,其实早自2004年开始,许多省的高中语文课本就减少了鲁迅作品的数量。

  有记者致电人民教育出版社求证此事时,该社中学语文编辑室韩老师表示,5年前他们就对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篇目进行了调整,鲁迅的作品在高中课本中略有减少。据韩老师透露,所谓的新教材其实已是老教材了,有的省市已用了好几年。他认为,因为今年一些省市刚刚进入新课程改革,所以才会觉得“新”,误以为人教社的新动向。

  课改后,教材出版不再一家独尊。但不论在哪个版本的教材中,鲁迅的作品都占据重要位置。初中课本中鲁迅的文章基本没变,高中课本中的作品略有减少,但也有一些出版社还增选了新的篇目。

  在初中教材中,各版本都收录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孔乙己》《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鲁迅的经典文章,一般都有六七篇。高中教材中,鲁迅的作品确有减少。人教版选录的文章从过去的5篇减少到3篇。

  由此看来,说“鲁迅退出中学课本”其实是个伪命题。然而,伪命题反映的却是真问题:第一,很多人希望它退出;第二,它似乎又不该退出。争论的焦点在哪儿?

  ——正 方——

  有多少中学生能读懂鲁迅?

  王爱侠(山东大学附中高级教师,十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经验):不夸张地说,半数以上的学生都不喜欢鲁迅,因为这个作家本身给人的距离感太强。并不完全是时代的原因。举例说,他有篇文章《风筝》,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儿,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但是一般的孩子,尤其是只念到初中的学生理解不了这种“自省”和“忏悔”意识,很多学生说:“这什么人啊,没事找事。”而老师的工作就是努力拉近鲁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是很难。这个作家性格太冷、太硬。他的作品有很强的语言张力,意蕴太丰富,不光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需要运用曲笔表达,这个作家本身的性格就不是一般人琢磨得了的。一般老师讲课时,很难还原作者当初的心态。

  有多少老师能讲透鲁迅?

  杨会(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我记得上中学时对《纪念刘和珍君》和《友邦惊诧论》等杂文也不理解。但是后来上了大学后发现,鲁迅的作品,包括语言及文学思想代表了他所处的时代文学发展的面貌,他的很多思想以及文学书写手法都极具穿透力。好的作品应该挑战读者的阅读期待,锻炼读者的审美能力,提高欣赏水平。另一方面,近些年,研究鲁迅的很多学者对其作品已经做出了多元化的阐释,由过去侧重意识形态宣传转向挖掘人文精神的研究,作家形象越来越趋于饱满和生动。但是中学语文教育在此方面显得滞后,课堂讲解可能显得单一枯燥。所以,其实选取多少鲁迅的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选取出能代表鲁迅文学思想以及文学价值较高的作品,并且能给予正确而丰满的解读。

  王爱侠:高大全的形象往往都难有亲和力,适当暴露缺点反而是好事。过去中学课本还选过一篇鲁迅抨击梁实秋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以致于我当时学这篇课文时都对梁实秋产生了很偏激的印象,而直到后来读了中文系后才知道梁实秋是一位很优秀的文学家。鲁迅跟梁实秋观点的论战,本身就有阶级局限性。

  其实,有关人员在编写教材时就应该考虑把两个人的文章都编写进去,让学生自己判断衡量才够客观,也能让孩子们有全面的认识。学习鲁迅文章时,最好是能有其他相关的构成映衬的文章帮助解读。

  ——反 方——

  想写好作文,学鲁迅是最好的办法

  金庸、茅于轼、梁实秋作品的入选,使得新时期的语文教材愈发多元化,这是教材改革未来的方向吗?

  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在其所著的《正说鲁迅》中曾谈道,现在每一套教材都在挖空心思变换篇目,不断寻找新的篇目,认为新的篇目可以挽救语文,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他看来,鲁迅的文章从来都不会跑题,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主题服务,随便翻开鲁迅的杂文集,每篇文章都非常切题,古今中外正反左右,没有他做不了的题目。想写好作文,学鲁迅是最好的办法。

  鲁迅精神不该被遗忘

  邱焕星(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主攻方向鲁迅研究。大学毕业后曾在青岛中学教语文):中学课本原来编选的鲁迅文章不能适应已经变换的时代,所以删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几个问题。首先,鲁迅的时代并未过去,他所批判反思的现象仍然存在,只是今天的主流思想有意识淡化了这一点。其次,讲解鲁迅文章的人对鲁迅的理解多有问题,对学生产生了误导。第三,编选的文章值得商榷,应该选择一些贴近当下时代和中学生思想实际的文章。总之,鲁迅是不该被遗忘和被歪曲的,用郁达夫《怀鲁迅》的话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记者手记

  抛开中学生这个特定读者群,就广大社会读者而言,真正待见鲁迅的人也不多。他的思想里有很深的自省意识。他批判国民性,目标是谁?所有人!没有一个落网。鲁迅的文章很难给人以感性的愉悦。有多少人具备了被“唤醒”的质素?又有多少人心甘情愿被“唤醒”?

  从另一个角度看,淡化鲁迅的影响,也有一个可理解的地方在于:曾几何时,鲁迅被涂抹得不像个人,这扭曲的生前身后名,有着太多人为因素。并且,鲁迅距离我们的时代并不遥远,这段距离,还不足以让我们看清这位作家最公正客观的历史价值,不足以让我们真正清醒理智地剥离这其中每一点神化或妖魔化的包裹。

  这是一个在特殊时代里孕育出的太过特立独行的人。基于作家自身的诸人诸事、是非纠葛,再客观,眼下也只能说到某一步。也许,我们有必要站远一点。在比今天更为纵深宽阔的时空维度中,回首凝望来路,我们的目光,也许,能够穿越历史的盲区,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照。本报记者 李伟

  - 相关链接

  张艺谋等人作品被选入最新高校教材

  与部分鲁迅文章告别中学教材相对应的,是张艺谋等人作品入选了最新高校教材《中国当代文学60年》。教材在介绍“张艺谋和第五代电影创作”时,作了如下解析评定:

  张艺谋拍摄的电影《红高粱》放弃中国电影一贯的含蓄美,将恣肆的酒神精神和狂放不羁的野性透过随风舞动的红高粱、粗犷豪放的歌声传达出来,表现了创作者对人的生命冲动的刻意张扬。影片的整体特色在于既重视叙事,又讲究画面造型,既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曲折故事,塑造了一群鲜活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又在画面中融入了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并且使二者充分结合。影片还大量采用仪式化的场面表达主题,颠轿、野合、祭酒等段落都成为“第五代电影”中的经典场景。这些场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验证了电影形式的魅力和意象的魅力。《红高粱》之后,张艺谋又以《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两部影片营造“铁屋子”的寓言模式,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声誉。1992年,他陡然转身,拍出了《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一改张艺谋对历史题材的偏爱,选择了现实题材,并且放弃传奇的叙事手法,以纪实的手法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平实的、发生在当代农村的故事,而影片的主题更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讨一个说法”其实是为了维护普通人的尊严,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初,当社会改革使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社会大众的必然要求。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