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动画,差距在哪里?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外动画,差距在哪里?
2009年09月03日 16: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日前,在内蒙古大学,对第六届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参赛动画作品进行了初评。500多件参赛动画作品由中、美、日、加等国的评委进行评选,胜出作品将于10月份在江苏常州动漫周上角逐各项大奖。由于参赛作品大部分为中外学生作品,因而,这一赛事演变成中外动画专业学生角力的竞技场。

  记者在评选现场发现,尽管国内学生的动画作品质量逐年提高,但与动漫发达国家学生的作品相比,无论是在制作技巧还是在故事的编创上仍有相当差距。

  题材单一 内涵肤浅

  “这次评选作品中,国内学生的作品很少能让人眼前一亮,反观英、美等国学生的参赛作品则显得很成熟。”谈到本次动画作品初评活动,吉林艺术学院动漫学院副院长史国娟对记者说,“国内的动画作品相比国外,技术上本身就有差距,但这次参赛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也普遍过于肤浅。”

  记者了解到,本次参赛作品多为动画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动画专业学生作品的最高水平,但与动漫发达国家学生的作品比较,中国评委们还是感觉到明显的差距。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动画专业主任陶雯将问题的原因归结于两点:在校生心态浮躁和文化课课时不足,“学生早早地就开始为就业发愁,很难踏下心来潜心创作。”

  心态浮躁、缺乏内涵反映在参赛作品中,就呈现出题材单一、叙述语言贫乏的弊病。对此,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李一凡表示,本届参赛的国内作品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两个极端:参赛选手选择大题材而又缺乏生活体验,表现起来力不从心,难以驾驭,造成大题小做的效果;而选择小题材又缺乏细节和幽默,看不到完整的故事,使观者难以融入作品。

  基本功不够扎实

  有专家认为,和英、美、日、法、韩等动画发达国家学生相比,国内学生动画作品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创意平淡、思路狭窄、动画语言贫乏。

  对此,本届初评评委、北京青青树动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创意总监王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动漫创作的硬件、软件上,中外没有很大差距,但硬件、软件并不代表技术。从本次中国学生的参赛作品来看,其制作技术中普遍存在基本功不够扎实的现象。

  “动画创作中的透视、结构、体积,一定要做得很精确。”他强调,这对学生的动画制作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国内学生对硬件、软件的练习普遍不够熟练,“熟能生巧”就更无从谈起了。

  记者了解到,国内动画的教学观念一般是从美术转换过来,但是,用美术的训练技巧进行动画技巧的训练,这些方法与动画的实际要求并不相符。譬如,在动画片创作中,透视关系相当于机位的具体表达,确定了机位,恰好是表现了这个观察点和被表现物之间视高和视距的关系,学透视实际上是学镜头。而大部分学校对于透视教学不够重视。

  陶雯对这一看法表示赞同。她解释说,如果透视有错误,作品就会有硬伤,缺乏视觉的真实感。一些国外作品虽然看起来简单甚至粗糙,但人家的体积很准确,透视没有错误。

  应向最优秀作品看齐

  虽然国内评委对此次国内参赛作品的整体质量评价不高,但三位“老外”评委还是买了主办国的面子。他们说,中国学生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和民族色彩的应用令他们感到印象深刻,从中发现了一些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好苗子。

  来自美国的评委、动画片开发顾问希瑟·凯尼恩说:“我注意到有一些中国学生的作品,尽管技术上还显得不太成熟,但本身的故事不错,我很喜欢。在一部学生作品中,教师就是制片人,片子失败了,责任其实在于老师,因为老师应当在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这个故事是行不通的。如果动画片中缺乏好故事,即使把动画软件操作得再熟练也没有意义。”

  加拿大评委阿萨兰·索拉布卡尼则称,中国学生作品中中国元素的应用令她印象深刻。索拉布卡尼认为,对于学生创作,团队合作非常重要,她举例说,在本届参赛作品中,有一部法国的参赛作品只有3分钟,但有八九名学生共同创作;而中国的有些作品长达20多分钟,却只有一个人完成,这令她无法理解。

  “动画片要表达的概念应当十分简洁又明确,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有些片子在概念和故事上都非常模糊。学生显然想得太多,却又找不到适当的表达方式。”索拉布卡尼还说,学生在学习期间,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定位,比如你是要成为一般的动画工作者还是要做一个动画艺术家,如果是后者,那么你就应该多看世界上最优秀的作品,并努力向这些作品看齐。

  负责大赛评选活动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大型项目部总监张辛表示,鉴于中外参赛作品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组委会将特别设立中国作品奖项,以鼓励中国学生的参赛积极性,从而推动国内的动画教学。

  作者:林瑞华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