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捧小沈阳是精神萎靡?神话改编该不该有思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追捧小沈阳是精神萎靡?神话改编该不该有思想?
2009年10月12日 13:45 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为了彰显“湖北声音”,昨日,“屈原文学论坛”第六单元设为湖北文学评论家专场。於可训等6位评论家各展所长,带来了一场风格各异又妙论连篇的精彩对谈。尽管前面几个单元讨论中,已有陈美兰、樊星、刘川鄂、王又平几位湖北评论家“出手”,但6位湖北评论家同台亮相,仍让在场嘉宾眼前一亮。

  “我们的文化在经历一场世俗的狂欢,小沈阳等人因为‘扮丑’受追捧,殊不知这种嘲讽底层生活的狂欢,已成为一个群体20多年来精神萎缩的表现。”来自华中科大中文系的李俊国教授,毫不客气地批评了把嘲讽小人物当幽默的现象,他抨击商业化给文化和阅读带来的冲击,认为商业用欲望侵蚀了文学,“我不反对文学书写欲望,但如果文学之中满眼肉欲、物欲横流,那是多么可悲的事!”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蔚蓝同样掷出了“匕首投枪”。她关注的是作家的思想性。她以现在流行的神话改编为例说,中国作家苏童等人,以白蛇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后羿射日、格萨尔王等民间神话为素材进行创作,但故事不但缺乏想象力,更没有思想。蔚蓝的话引来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於可训针锋相对,他笑称自己最怕作家有思想,“太有思想的作家的作品很难读,哲学家讲得很清楚的道理,到作家那就‘七弯八拐’了。”於可训说:“对作家而言,思想应该是个磨盘,把生活放进去碾碎,磨出来的才是醇浆。”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昌切,勾勒出民族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湖北省作协理论研究室主任江岳,则从五四运动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思想启蒙说起,寻找什么才是文学的灵魂;华中师大的评论家李遇春,提炼出不同时期小说中不同的土地价值,由此反思历史的变迁。

  6位评论家在台上热议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精辟的见解吸引了台下评论家们,他们或瞪大眼睛,或双手环抱,或凝神静听,或点头称是,座中不时爆发出响亮的掌声。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