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视察新中国首家乳胶厂 让厂支书"中间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周总理视察新中国首家乳胶厂 让厂支书"中间坐"
2009年10月13日 13:50 来源:海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周总理视察西联农场时和割胶工人亲切交谈。孙乐明 摄
1960年2月,周总理视察西联农场时和干部职工合影。 孙乐明 摄
陈颖兴老人指着墙上的照片自豪地说“坐在总理旁边的就是我”。孙乐明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这是一张拍摄于1960年2月9日的照片。照片中央坐的是周恩来总理,地点是在位于海南儋州的西联农场乳胶厂内。周恩来总理的周围,分别是陪同的广州军区负责人、海南垦殖局领导,以及西联农场领导、西联乳胶厂负责人和工人代表等。周恩来表情慈祥,面容谦和。周围的人脸上则洋溢着幸福感。紧挨着周恩来总理旁边坐的,就是现在仍住在西联农场的陈颖兴老人。

  “你到中间来”

  陈颖兴老人说,这张照片是他后来从农场办公室主任肖作宏那里得到的。周总理来胶厂时,新华社的随行摄影师侯波也来了。关于那次周总理来农场视察的照片,是后来从北京邮寄到农场来的,照片背面还盖着大公章。

  今年80岁的陈颖兴老人,如今住在西联农场老干部宿舍。说起1960年2月9日上午,周恩来总理来到西联乳胶厂视察的情景,仍然很激动。

  由于没有接到上级部门的提前通知,那天正好厂长不在家,当时陈颖兴是厂支部书记。由他给总理介绍情况。

  他回忆道,当天早上8点厂里才接到通知说,有上级重要领导要来,但大家都不知道是谁。9点钟,开来6辆车。当看到周总理从车上下来时,大家的心情一下子提到嗓子眼,激动得不停地拍手鼓掌,手掌都拍麻了。

  下车后,总理说了句“同志们好,大家辛苦啦!”大家马上说“总理辛苦!”

  总理说要从头看,每个环节都看。进了离心车间,他问分离原理,还问机器是从哪里买的?陈颖兴说有英文说明书,他自己不懂。总理再问旁边的人,才知机器是从瑞典进口的。

  在胶片车间,看到6台手摇压胶机时,总理问“怎么不用电?”大家说买不到电动压片机。总理说“自己可以发明嘛。”后来,厂里专门成立了科技攻关小组,用1个月时间就发明了第一台电动压片机。

  陈颖兴说,周总理虽然在厂里只视察了半小时,但给大家留下一辈子难以忘怀的印象。当总理得知生产的乳胶产品,因运输不及时出现滞留、增加保存难度时,马上敦促在场的广州军区领导,要立即想解决办法。不久,广州军区果然增派车辆,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临别时总理要与大家合影,因为来的都是上级领导,陈颖兴知趣地站在后排的旁边位置。但总理站起来找到他,并说“你是主人呀,快过来,到中间来。”陈颖兴于是被安排到前排中间,在紧靠总理的位置坐下。

  “这张照片,我当作宝贝珍藏,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陈颖兴自豪地指着挂在自家墙上的照片,每当看到照片时,他都会有幸福感。

  自力更生建设乳胶厂

  陈颖兴1952年加入农垦建设队伍,亲身经历了共和国第一家乳胶厂的建设和管理。

  老人回忆说,由于当时的海南农垦也刚刚组建,橡胶还在开发和种植阶段。已开割的胶树,主要是用没收或以合资办法吸收原资本家的老胶园。较早前,资本家主要是生产烟胶片。

  “当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需要,必须要多生产乳胶,于是上级决定建设乳胶厂并在1953年开始筹备。”老人说,他是1954年进厂的。1955年投产,1956年他担任书记兼副厂长。胶乳厂第一任厂长叫杨润华,是位化学专家。

  建厂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不怕困难。因为要建的是国内第一座乳胶厂,没有先 例,也没有经验。画图纸、安设备、搞试验,只能靠大家一边学习一边摸索。

  厂里刚开始是采用膏化法生产乳胶,后来才采用离心法,技术上改进了一大步。膏化法生产,把水分离出去,要用一个星期,还要用海藻、石灰等变成氨水,再进行凝固。离心法速度快,马上就可以把水分离出。开始采用离心工艺时,厂里共有4台离心机,都是进口的,1万多元1台。工厂专门备有柴油发电机,用来带动离心机。

  当时工厂有120多人,其中有13个收胶员,除在儋州地区,还到海南东部的文昌、定安、琼海等地收胶水。

  当1955年第一批乳胶生产出来时,全厂都沸腾了起来。

  为农垦培养了技术骨干

  当时生产出来的乳胶,全部装进大油桶,用大卡车直接拉走,运到上海、天津等地。

  由于当时受国际封锁,橡胶成为国家重要战略物资。所以这第一批浓缩乳胶的诞生,给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国防及经济建设,无疑注入了兴奋剂。

  在这样的背景下,工厂的工人都非常自豪,因为自己能对国家建设做贡献而感到无比光荣。工人们想象着自己生产的胶水,被运到大工厂,加工出汽车及飞机大炮用的轮胎,在共和国的国防事业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工作的劲头就更足了。

  “当时的工人,是从各单位和各行业挑选出来的,都是最优秀的。大家觉悟高,思想先进,也充满自豪感。”陈颖兴老人回忆说。

  后来到了1959和1960年时,在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厂里曾经断粮3个月。于是厂里组织工人到地里拉甘蔗回来吃。有时是上午生产,下午上山找吃的,野菜野果都成为充饥的食物。但即使那样困难,也没有难倒大家。

  另一件让老人感到自豪的事,就是工厂为农垦培养出许多技术员。

  “许多人到这里学习后,都成为农垦各乳胶加工厂的技术骨干。”陈颖兴说。

  一个时代的符号

  资料显示,1958年前,海南垦区主要采用膏化法工艺加工生产浓缩胶乳。由于膏化法生产的产品存在变异性大、纯度低、粘度大、后膏化严重,以及生产周期长和冬季低温期产品质量难控制等缺点,最终被离心法淘汰。

  有了西联这第一家加工厂的经验, 1956年到1960年间,按照国家关于橡胶初加工以生产浓缩乳胶为主的要求,海南垦区又先后在东兴、南林、东太等农场兴建同类加工厂9座,日生产能力达63吨。这一时期,海南垦区浓缩胶乳产量占海南橡胶初加工总产量的58.3%。

  到1960年代初,我国杭州西湖机械厂、广州重型机械厂自行设计制造了离心机并供应垦区,满足离心浓乳的生产要求,才实现离心机国产化。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现今的西联农场橡胶加工厂,已经停产。农场胶水由更先进的现代化加工厂———金联厂统一加工。

  但在老厂区里,虽经多次修缮和装修,由于地点始终没变,不少地方还依稀可见当年老厂留下的痕迹。或是一堵老墙基,或是一处旧仓库,甚至一台当年老设备的残片,都在无声中保留和记忆着岁月的符号,历尽沧桑而厚重依然。

  在一台旧胶清挤压机旁,看着陈腐斑驳的锈片,陈颖兴老人脸色深沉,久久不愿离开。“建厂时的老同志都不在了,只剩我一人还住在这里啊!”老人说话的语气略带伤感。

  但提起为国家做的贡献,老人脸上马上放出光彩。在他那沧桑的步伐中,也依然可见当年的激情与执着。光荣与辉煌———那是他们整个一代人共同具有的时代符号与象征。(孙乐明 梁步宁 喻路)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