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何兆武忆闻一多:诗如火,人如旗(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历史学家何兆武忆闻一多:诗如火,人如旗(图)
2009年10月29日 08:36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历史学家亲历西南联大民主运动,回忆爱国诗人生平印象

  何兆武忆闻一多 诗如火,人如旗

  何兆武,教授,史学家。原籍湖南岳阳,1921年生于北京,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56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至今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著有《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历史与历史学》、《文化漫谈》等。

  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作品主要收录于《闻一多全集》。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闻一多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引子 无耻的暗杀

  那天下午一两点钟的样子,何兆武和同学在宿舍里聊天。周围很静,偶尔能听到零落的脚步声。西南联大的人已经走了大半,移师北上。

  两声枪响!何兆武与同学赶忙往外跑。那两天气氛紧张,一定是出了什么事。

  有人用担架抬着一个人匆匆忙忙地从街上走了过去,看得见他身上有很多血迹。何兆武回来一打听:闻一多先生被刺杀了,送到云南大学医院去了!

  两人急急忙忙地往医院赶,路上也还是见不到什么人。闻一多的尸体被放在医院的院子里,他在被送往医院的路上就气绝身亡了。何兆武在医院待了十几分钟,看到零零星星地有十来个人跑到医院来看闻一多,脸上都带着惋惜的神色,但也没有说什么。

  只有云南大学的尚钺先生来了之后哭得很伤心,边哭边说:“一多,何必呢?”何兆武不知道他说的“何必”是指“你何必从事民主运动”还是“你何必把生命都付出来了呢”,或者是“何必采取刺伤的方式”?

  何兆武围着闻一多的尸体走了三圈,鞠了几个躬,就离开了,内心很沉重:怎么能对人进行暗杀呢?怎么能干出这样不光彩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光明磊落地搞政治?

  也有离开昆明的西南联大同学,在途中得知了这一噩耗,给何兆武写信,表示愤慨和惋惜之情。

  这一天,是1946年7月15日。

  迁徙 行军六十八天

  历史中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细节是,1937年国立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迁到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之后,又因上海和南京的接连沦陷,长沙临时大学被迫再度迁徙。已经是冬天了,但仍有体力好的学生与老师自愿组成湘黔滇旅行团,花了68天时间走到昆明。到底是几位老师参加了步行,现在说法不一,何兆武记忆中是6位教师。

  湘黔滇旅行团的这次长途跋涉,历时68天,多有艰险。而闻一多给妻子写的信,则是显得兴高采烈:“至于沿途所看到的风景之美丽、奇险,各种的花木鸟兽,各种样式的房屋器具,和各种装束的人,真是叫我从何说起!途中做日记的人甚多,我却一个字还没有写。十几年没画图画,这回却又打动了兴趣,画了五十几张写生画。打算将来做一篇序,叙述全过程的印象,一起印出来作一纪念。”

  西南联大的另外一个老师杨振声在队伍出发时称:“一多加入旅行团,应该带一具棺材走。”到了昆明,两人相见,闻一多反唇相讥:“假使这次我真带了棺材,现在就可以送给你了。”

  据说,这68天的艰苦跋涉,走完全程的只有闻一多等三位老师,学生在闻一多的带领下,沿途采集到了两千多首民谣,后来编成了一本《西南采风录》。从这一个历史的小细节,足可见闻一多之生命热情。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