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经历·收获——访南社后裔陈去病外孙张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缘起·经历·收获——访南社后裔陈去病外孙张夷
2009年10月29日 20: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张夷展示《陈去病全集》以及搜集的部分资料。中新网发 李克祥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苏州十月二十九日电:题:缘起•经历•收获——访南社后裔陈去病外孙张夷

  作者:李克祥

  一部南社史,半部辛亥史。南社成立百年前夕,全面汇集南社创始人陈去病先生著作、六卷本达三百五十万字的《陈去病全集》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主编、陈去病外孙张夷先生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回顾了出版该书的缘起、经历与收获。

  缘起:为完成家族的心愿

  陈去病,江苏吴江人,民国史上著名的革命家、新闻家、诗人、教育家和学者,是三十三名辛亥革命时期风云人物之一。1906年加入同盟会,自此长期追随孙中山,投入民主革命,1909年发起并组织革命文学团体“南社”。

  “小时候‘陈去病’三个字是家族禁忌,大人都不讲,偶尔听到讲‘南社’之类的事情,也没想到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张夷说,1980年高考前,历史老师在讲授辛亥革命时期的南社活动时,随口讲出“我们班里就有一位南社后裔,张夷就是陈去病的外孙。”对于通过这种方式获知“家族渊源”,张夷感到“实在是很滑稽”。

  陈去病长女、南社成员陈绵祥1985年去世时留下遗愿,希望家族成员把陈去病的文章搜集、整理出来。1988年,张夷和他父亲张左一接过这副重担,但是很快就发现,家族所拥有的资料只是冰山一角。

  张夷认为,南社创始人、以及成员主体是苏州人,搜集陈去病的著作,也就是搜集南社的历史,也等于在回顾“苏州文人大规模参与辛亥革命的历史”。

  经历:二十多年搜集整理

  为了“完成家族的心愿”,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张夷在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古籍书店搜集资料。

  带着一丝苦涩,他回忆说,刚开始的时候,要开介绍信,证明是陈去病后裔、政治清白,才能看到这些民国时期的资料,而且不能复印、拍照,只能抄写,只好早上带着馒头进去,下班时再出来,资料多时,要抄很多天。到了九十年代初,可以复印了,但是收费高昂,有时一页就要八毛钱,复印大部头时代价很大,好几次都是二三千块钱,这笔钱当时很大了。

  张夷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古旧书店,他后来都成了“大客户”,只要是与陈去病、南社相关的书籍,书商就会通知他。他接到通知后,再贵的书都买,为此花去了几十万元。张夷拿出一堆手稿说,这本书的手稿高达二米多。最终编入全集的文章,除了年谱之外,全部是陈去病本人著作,为此书稿又删掉了一百万字。

  收获:苏州文人心怀天下

  由于一些历史的盲点,张夷也和很多人一样,以为苏州文人在近代历史上是以“风花雪月”的“鸳鸯蝴蝶派”为主,当他全面整理以陈去病、柳亚子为首的南社历史时,才发现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观念”,从园林里走出来的苏州文人表面沉稳,内心充满热血,一直沿袭着范仲淹、顾炎武等历代先贤传承下来的心怀天下的传统。

  张夷认为,抛开政治观点的争论,陈去病的政论著作记述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位热血革命文人对时局大变动时期发自内心的一些看法”,他用文学做武器,推动时代发展。

  张夷崇敬地说,外祖父陈去病具有先进的思想,在实际行动中破除了“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陈腐观念,历次“南社雅集”的照片很多,他都是站在边上,让比他小一辈的柳亚子站在中间,南社里还吸收了很多女会员,打破了历史上结社都是男性的规矩。(完)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