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肖冰:记录时代变迁的摄影家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徐肖冰:记录时代变迁的摄影家
2009年10月30日 09:49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在小区传达室,一提起刚刚逝世的徐肖冰,看门人黄师傅一把拉住记者,眼圈发红:“你可得好好写,那老头儿真是个好人,他可是‘国宝’啊!”

  徐肖冰家中,一幅挽联上写的是:愿徐爷爷在天堂再拍好照片。

  在老伴侯波的床头,照片里的徐肖冰是那样的精神矍铄,一直朝爱人的床榻上看着、笑着,仿佛并没有走远。

  徐肖冰照片前方,是一本中国共产党党章,封面上金色的党徽仿佛无声地诉说着这位红色摄影师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穿过硝烟,记录永恒瞬间

  徐肖冰不平凡的一生,总是和影响时代的伟大人物联系在一起。

  20世纪30年代初,青年徐肖冰在一位亲戚的推荐下,进入了上海一家电影公司,学习照相(摄影)业务,打下了一系列基本功。在上海滩,徐肖冰不仅接触了袁牧之、陈波儿等著名进步电影人,更受到了夏衍、聂耳、田汉等左翼文化名人的影响。

  七七事变爆发后,徐肖冰主动请缨要求到抗战一线去拍摄影片。在山西境内遭受到一股国民党溃败部队的洗劫后,徐肖冰被八路军搭救,受到了热情接待。眼见中国深受侵略,又亲历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反动,徐肖冰坚定了投身八路军的信念。起初,八路军首长婉言谢绝了徐肖冰的要求,理由是八路军设备基础太差,不具备组建专业摄影队伍的条件。

  后来,一位大人物的高瞻远瞩,使徐肖冰如愿以偿加入了革命的队伍,这个人,就是周恩来。若干年后,徐肖冰在很多场合都讲过,“没有周总理的批准,我成不了八路军。”

  1941年,徐肖冰在延安与侯波结为了夫妇,从此他们相伴一生,成为了彪炳中国摄影史册的红色伉俪。

  1949年3月25日,徐肖冰在西苑机场拍摄毛泽东入城阅兵式。毛泽东主席指着他对身边的民主人士说,这是我们延安自己培养的摄影师,是吃小米成长起来的!

  紧握镜头,定格共和国发展历程

  在徐肖冰的儿女眼中,父亲对于摄影机的熟悉,要远远胜过自己的孩子。儿子徐建林说,近几年,父亲对许多事已经记不住了,但有一个日子,他记得比自己的生日都准,这一天,是1949 年10 月1 日。

  徐肖冰生前,对开国大典有过一次清晰的回忆:开国大典那天我和侯波都在城楼上,她还是唯一的女摄影师。我在城楼上主要是拍下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知名人士活动的镜头。那天虽然有许多中外记者,但可以上天安门城楼的并不多。我带着我的摄影机在城楼上拍,可以将镜头推到所有领导人的近景、中景,连特写也拍得到,同时还可以俯拍城楼下群众的欢庆场面。

  当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整个北京城沸腾了,全中国沸腾了,同时也震惊了全世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握摄影机的手都有点哆嗦,但拍摄效果还是很好的。当日我很自豪,因为我能有幸记录下那历史的时刻,这是我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莫大的荣幸。

  1950年,徐肖冰成为了抗美援朝志愿军中的一员,他顾不上彭德怀司令员一再叮嘱他要注意安全,依然往最前线跑,往最能拍摄激烈战斗的危险处跑。很快,一批反映朝鲜战场的影像素材被传回国内。战争结束后,朝鲜人民政府颁发给徐肖冰二级国旗勋章。

  作为“红墙摄影师”,徐肖冰、侯波夫妇还与许多共和国的缔造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宋庆龄同志就十分关怀徐肖冰夫妇的生活。一次座谈会后,宋庆龄拉着徐肖冰、侯波的手,热情地邀请他们来家里做客。后来,宋庆龄又亲自在家中为徐肖冰夫妇烧菜,并让他们把煮熟的鸡蛋带给孩子们。

  老骥伏枥,饱含对时代的激情

  离休后,徐肖冰更多地拿起了照相机,与老伴一起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做时代的记录者。

  1981年,徐肖冰回到了老家浙江桐乡,找到了阔别多年的父母的坟地,喃喃地诉说着离别之情,并专程到儿时充满梦想的地方——乌镇南栅浮澜桥寻旧。

  1986年9月25日,徐肖冰、侯波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许多中央领导同志都来观看展览,他们同普通群众一样,被一幕幕熟悉亲切又久违的照片深深吸引,久久不愿离去。

  上世纪90年代起,徐肖冰与老伴侯波拿出工资和积蓄制作照片,在包括台湾省在内的全国各地以及日本、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地义务举办《徐肖冰、侯波夫妇摄影联展》,宣传共和国的历史和党的光辉形象。1989年与侯波合作出版《路》摄影作品集,获国家图书奖,主编《长江》画册,出版口述自传等。2004年12月与侯波共同出版《毛泽东之路—画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2005年被人事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2006年获摄影大师称号。2007年获造型艺术成就奖。2009年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2009年10月1日,徐肖冰让家人买来祝愿祖国繁荣的明信片,签上名字送给朋友。

  在生前,徐肖冰执意将公证处的同志找到家里,庄严立下了不设灵堂、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的遗嘱。他曾多次说,我们国家富裕了,但依然有很多困难,不要为我花人民的钱。

  虽有遗嘱在前,但如今徐肖冰的家早已摆满来自社会各界敬献的鲜花和挽联。这,是来自人们自发的敬意。

  本报记者 王小润 董城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