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09年11月27日 08:39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2009•学术前沿论坛”上的发言摘要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2009·学术前沿论坛”,11月21日在京拉开帷幕。论坛分一个主论坛和26个分论坛。主论坛以“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为主题。主论坛由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史秋秋和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北京市社科联主席满运来分别致辞;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常卫出席论坛。

  在主论坛上,外交学院教授吴建民、复旦大学教授陈学明、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晓萍等分别以《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文化软实力与人的生活方式》、《全球化与中国崛起的文化内涵》、《现代民俗保护与传承策略》为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与主论坛相呼应,由北京市社科联所属学会承办的涵盖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的26个分论坛围绕主题,着力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各自学科发展的脉络和学术创新的历程,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与历史经验》、《“三个北京”与城市法治建设》、《全球金融危机及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社会建设》、《统筹解决首都人口问题的实践与启示》、《北京市老龄政策体系研究》、《“人文北京”与北京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课题,具有较强的学术前沿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论坛期间,论坛组委会编辑出版了上下两卷近百万字的《2009·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以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和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光辉历程不断发展壮大的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界。这里,刊发主论坛上部分与会同志的发言摘要。

  ·编者·

  增强文化软实力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钟秉林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回顾60年来的沧桑巨变,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审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成为社会科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已经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持续发展硬实力的同时,必须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这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发展,但在软实力上仍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从国际上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进行着文化的扩张,而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发展面临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击。从国内现实来看,我国各地文化软实力发展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能力较弱,文化品牌的吸引力更是亟待提升。如何将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并产生积极影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文化如何树立自身的独特形象和品牌,并在当今世界多样的文化竞争舞台上释放出夺目的光芒,需要我们进行扎实有效的建设与推广工作。而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提升文化软实力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促进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促进中国文化同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形象,以及扩大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特别是提升中华民族文化柔性的吸引力;要坚持文化发展的中国内涵,将文化软实力建构放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长远视角下,探索出具有“中国内涵”、中国特色的软实力发展模式;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和根本,贯彻“双百方针”,以引领和促进多样文化及艺术的发展。

  高校的综合竞争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著名学府,北京师范大学近年来围绕学校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以及学科建设、教学科研、资源配置、学生工作、免费师范生教育等,认真学习、领会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了学校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推动了学校的科学发展,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努力为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满运来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并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大的这一论断,高瞻远瞩,意义深刻,充分表明我们党和国家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着眼点。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在我们为6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欢欣鼓舞的同时,要深刻认识到,进一步提升国家软实力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而本届学术前沿论坛,以“科学发展:软实力与民族复兴”为主题,邀请各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无疑对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民族文化创新活力有重要的意义。

  由北京市社科联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学术前沿论坛,自2001年创办以来,以站在学术前沿、把握时代脉搏、凝聚民生国事、探讨发展思路为宗旨,先后围绕“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三大主题举办了大型的主论坛八场和分论坛百余场。出版“学术前沿”论丛8套,已经成为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学术品牌,成为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界集中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学术创新的年度盛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衷心希望学术前沿论坛今后能够继续关注和研讨理论前沿问题,为专家学者搭建更为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促进理论研究不断创新。

  在以往成功举办学术前沿论坛等品牌学术活动的基础上,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北京市社科联围绕北京市委、市政府“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目标,根据社科联“学者为本、学术为根、学会为基、繁荣社科、服务首都”的工作宗旨,于今年启动了以“促进首都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北京社会科学学术月活动,整合首都优质的学术资源,搭建首都学术交流的平台,打造首都高端学术品牌,服务首都科学发展的大局。

  从今年3月起,北京市社科联已联合多家单位先后举办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系列论坛、“2009年中国经济学前沿论坛”、“200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发展研讨会”、“2009两届高峰论坛”、“2009城市国际化论坛”等学术活动,并将以今天的开幕式为起点,集中在11月21日到12月20日一个月的时间里,举办“2009学术前沿论坛”、“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北京文化论坛”,“2009创新北京论坛”,“三生共赢论坛”等多项学术活动。相信通过这些学术活动能够启迪人们思想,推动理论创新,服务北京科学发展,为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首都社科界的新贡献。

  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

  外交学院教授 吴建民

  从世界变化看,未来亚洲的作用在世界上会上升,这个大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什么说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今年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世界上对中国的反映,我第一个感觉就是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往深处走,深入到文化层面。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认为,构建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一项重要任务。民族复兴,说到底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人有各种各样的行为,但仔细研究其行为,一定能找到他的文化根源。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大家思考过没有,中国是世界上封建社会最长的国家。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持续这么长时间?我想,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始终如一,也就是说,可以改朝换代,但文化没有变。中国的老百姓跟世界多数国家的老百姓不太一样的是,中国百分之八十五的人不信教,而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五的人信教。但是,中国人的行为、思想靠什么来规范呢?靠的是文化,虽然改朝换代了,可中国的主流文化却没有变,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为什么提出主流文化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它涉及中国的长治久安,也涉及到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今天,中国文化受到了冲击,出现了一些社会现象,如:有的人认为新的比旧的好,现代的比古老的好;还有的人认为“洋”的比中国的好;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主流文化如何构建?主流文化的构建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老祖宗留下来经过几千年考验认为是精华的东西;二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以及历史上从国外吸取的人类优秀文化;三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创造的好思想和新文化。我们不能轻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创造的革命新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果我们党没有创新能力,中国就不是这样的大好局面,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能搞得这样龙腾虎跃地往前走。

  主流文化的缔造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要将主流文化灌输到人们的血脉里,并要从幼儿开始进行教育,进入血脉来规范行动。使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不乱扔垃圾,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共财物。同时,要通过教科书、文艺作品和电影网络的形式慢慢地将这些主流文化灌输进人们的头脑中去,并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给小学生讲大道理,给大学生讲小道理,如给小学生讲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跟大学生讲不要乱扔垃圾,这种教育是错位的。我们的主流文化为什么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呢,这是因为今天的世界大体上还是西方文化主导的世界。而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又决定行为。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因为它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丰富人类文明。中国在21世纪能够为世界作出贡献的可能是中华文化。而这个文化奉献给世界,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文化软实力和生活方式

  复旦大学教授 陈学明

  研究“文化软实力”离不开对人的生活方式的研究。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说: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如果我们把文化理解为人类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和能力的总和,那么文化的实质就是生活方式。考察一个特定的社会究竟有多大的“文化软实力”,也就是说,考察一个社会文化究竟能展现出多大的核心竞争力,说到底是要探究生活在这一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意向和生活方式如何。隐藏在生活方式背后的生活境界、生活品位、生活质量直接显示着“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就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提升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人类特别是西方一些国家的人们基本上是在以下五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生活:一是消费主义,即把最大限度地进行消费作为生活的宗旨;二是享乐主义,追求通过感官刺激及时行乐;三是现实主义,只关注眼前的切身利益,告别崇高和理想;四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五是科学主义,把人类的命运寄托在科学的发展上,在科学面前完全放弃人类的主动权。人类跨入21世纪以后是否应当继续在这五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生活,是否应当继续坚持这种特征的生活方式?我们只能做出否定的回答。一方面,实际上这种在消费主义等的价值观念支配下的生活方式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而是使人日益陷入异化和痛苦之中。另一方面,我们所处的地球绝不允许这样的生活方式再继续下去,地球作为我们人类的家园,它的资源和能源都是有限的,人类要在这个家园继续生存下去,就不能突破它的生态容量的底线。

  创建新的生活方式刻不容缓,为此,我们需要求助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需要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更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一,构建新的生活状态。首先要从改变对劳动的态度开始,不是将劳动视为一种手段,而是使劳动成为目的本身,从而在劳动中获取最大的快乐。第二,如何对待消费。必须分清“真实的需求”和“虚假的需求”,不仅要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更要追求文化和精神上的美感。第三,如何对待休闲?休闲时间的增多不等于我们的享受和快乐也随之增长,休闲不是打发时间,休闲要有文化的含量。当我们真正能享受到休闲所给予我们的快乐时,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就形成了。这些,都是我们在创建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时所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创建新的生活方式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更深层次是“如何生活”。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本身要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不是为发展而发展,其核心正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做,我们不但能找到发展的正确道路、人的存在的正确道路,而且能创建一种新的人的生存方式,那将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中国崛起的文化内涵

  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

  新中国成立60年我们取得的成就告诉世人,中国不仅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而且文化建设也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什么是我们的文化能量?我觉得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文明的历史连续性。中国文明是人类文明中从未中断过的具有完整连续性的一个伟大的文明,中华文明虽然经过无数的危机和困难,但从来没有中断过。二是现代中国人争取繁荣和富强的历史过程中有价值高度。在中国现代历史中,中华民族从来没有欺负过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虽然我们有失误和困难,但中国人无私助人、无私地与第三世界的人民一起奋斗的历史,仍然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创造了快速发展的新的大平台,而这个大平台是中国发挥软实力的基础。

  但是,中国的崛起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第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被称为“鸟巢一代”的中国的80后、90后出生的青年与前人相比,他们在文化上有很大的不同:一是他们表现自我的想象力重于表现社会的生活;二是他们重视财富的分配重于重视财富的积累;三是他们关注人类的普遍问题重于关注中国的特殊问题。也就是说,中国的年轻一代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历史性改变,一方面他们将来会有更强的国际观念和视角以及更好的修养,同时他们有很多的弱点,如焦躁、发火和网上骂人等;另一方面他们所拥有的表现平台是以往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而这就使没有机会的年轻人在今天会有很大的机会在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同时改变这个世界。第二,中国复兴需要传统文化根基。在现代化进程中,有些人觉得传统文化是阻碍我们的力量,但实际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正在努力寻找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热、汉服热、读经热的出现正说明了这点。因此,我们需要用传统文化来重建我们价值观的根基。

  所谓软实力建设,既要告诉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又要告诉世界中国人30年改革开放奋斗的艰辛和成果。现在,我们面临很多文化上的难题,一些中华文化的普遍价值,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还没有被人们所充分认知。大众文化的竞争力,还远远没有和经济成长相适应。在当前世界大变动的格局中,中华文化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善”、“仁”的理念将会发挥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做到文化自觉,发挥文化的力量,对外创造一个魅力的中国,对内创造一个和谐的中国。

  民俗保护与传承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董晓萍

  在经济全球化变迁中,如何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战略传播,很多国际同行认为,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20世纪出书造势,21世纪把文化多样性变成文化权力,吸收多元文化,尊重地方文化,保护遗产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把现代民俗传播变成跨文化策略。很多国家还把人民共同选择和价值趋同的民俗文化做成国际项目,开展不同国家间的文化运行策略互补和文化沟通的对话。进行现代民俗文化传承策略建设,有助于实现保护中国多元文化特色和民族民俗精神遗产的目标。

  20世纪,我国通过搜集整理和研究民俗,民俗文化得到积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翻译和研究别国民俗,产生了许多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新成果。到了21世纪,在新的国际背景下,各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传输、相互理解与知识互补,形成了新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民俗再次被选为载体。实际上,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总是以该国的民间长期传承的文化种类为中心展开的,其中包括故事、谚语、民歌和戏曲等。对于这个现象,欧美国家已引起重视,将民俗文化当作一种国家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倡民俗传播。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已全面完成对中国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的搜集出版工作,这批资源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

  跨文化交流不可能没有载体自生自长,前人正是在这个环节上提到了民俗。我们也要坚持多民族团结的原则,改善和补充现代知识系统,把自己的故事讲好,也欣赏别人的故事。其中,童年文化遗产是提升现代民俗传承价值的杠杆。人类从童年文化中获得了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性,获得对国家民族精英和下层文化代表作的渗透性认识,还获得对年节庆典和宗教仪式等人类情感文化的社会性教育。拥有丰富的童年文化遗产,是发达国家建设文化遗产的共同特点。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尝试用童话文化评估现代国家民族的民俗藏量,进行民族性和跨文化性的双重操作。

  现代民俗传播策略建设重点应该开展具有跨文化性的优势项目研究。它在理论问题上包括:现代民间文化传播的历史本质和当代内涵、现代民间文化传播在全球文化传播中的战略定位。在基本概念上包括:对当代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理论中的“跨文化性”起点、“接触点”和“边际理论”概念等如何认识,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自己的新理念等。在方法创新上包括:建立现代民俗传播的跨文化国家策略数据分析系统和个案比较研究项目。它以尊重目标国的民俗文化和语言文化为前提,研制中国民族民俗的优势概念产品和应用产品,帮助中国现代民俗传播走向成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