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妇半个世纪的收藏:收藏剪报达5万多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老夫妇半个世纪的收藏:收藏剪报达5万多份
2009年11月27日 13:14 来源:齐鲁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路老收藏的各种奇形怪状的打火机。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从父母的老照片到一分为二的结婚证书,从5万多份工作剪报到各种小物件,这些别人眼中不起眼的东西却见证了路敦岩和刘成英两位老人一起携手走过的50多年风雨历程,也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变迁。25日,记者走入二老家中,聆听两位老人讲述这些收藏背后的故事。

    父母老照片成为最早收藏

  25日上午,在两位老人的家中,刘成英老人先讲起了自己的收藏史。“最早的收藏是我母亲的一张一寸黑白照片,大概是上世纪40年代拍的,一开始粘在我母亲的良民证上。”刘老说,解放前,她的家在滕州城边上,母亲每次进城必须要拿出良民证才能通过检查。 1947年,国民党溃兵纵火烧了她的家,所有的东西都在大火中被焚毁,只有这张良民证因为母亲一直贴身带着,才让这张一寸照片逃过一劫,“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良民证就不用了,不久我又参加了工作,后来怕想家便从母亲的良民证上撕下了这张照片,就这样一直保存到现在。”

  刘老还告诉记者,其实在她收藏的照片中,年代最久远的是她父亲的一张照片,只不过一直到60年代她才拿到照片。 “当时以为大火都烧光了,后来有位本家的叔叔告诉我说,他这里有他和我父亲的一张7寸合影照片。”原来,上个世纪30年代,刘老的父亲和一位本家兄弟意气相投拜了把子,还到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留念,这张合影照片一直由那位本家的叔叔保管,所以躲过了1947年的那场大火。“父亲那时候很年轻,长得很帅,家里的姊妹兄弟也一直跟我要这张照片,到1990年才让懂电脑的外孙复印了一些给他们。”刘老感慨地说,虽然后来两位老人又照了不少照片,但始终不如这两张照片珍贵。

  50多年的结婚证一分为二

  小时候的生活经历让刘老养成了收藏的习惯,并把它带到了工作中。“1953年我写入党申请书,那时候感觉特别神圣,用巴掌大的行联纸,认认真真地写了两张,后来过了一年又写转正申请书,用的是区里给的竖格稿纸,这些我也都一直保管着。”

  1954 年,刘成英与路敦岩二人经别人介绍相识,一年后走进婚姻的殿堂。“当时我在滕州的一个村子工作,他刚迁到济宁不久,后来回到滕州处理事情,当地的一位同事带着他走到我住的村子才见到我。”刘成英老人说,结婚后,因为二人异地而居,当时的结婚证便被分成了两半。“1955年到现在的二十里铺结的婚,结婚证是一张绿色的纸,两边是我和他的情况介绍,中间盖了济宁县政府的大章,从中间一分为二,大章合起来就作为结婚的凭据。”如今,这张结婚证已经陪伴二人走过了 50多年的金婚岁月。

  聊起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各种票证,两位老人也念念不忘。“那时候物资紧张,所有的东西都要凭票证还要排队才能买到,有一次早上5点天还没亮就爬起来去买蜂窝煤,结果走到兴隆桥附近的煤场一看,人已经从里面排到了建设路上。现在想来那是最值得收藏的,不过当时家里有3个孩子,不可能为了收藏不吃饭,所以到现在只收藏了几张粮票。”刘老遗憾地说,后来她和老伴拿票证买了一台缝纫机,是上海标准牌的,现在还能用,一直摆放在床边,充当床头桌,首页写有毛主席语录的使用说明书也被她收藏起来了。

  那年整个国家的天都是灰蒙蒙的。从1976年到现在,路老共收藏剪报5万多份。除了这些剪报的收藏,路老还把自己工作用过的记录本全都收藏起来,到1990年退休时,已经收藏了130多本工作记录本,共计250多万字。

  “那时候还有各种‘运动’资料以及每月一次的思想工作检查和自己的干部任命书等一些东西,也都被我们俩给藏起来了。”路老笑着说,由于当时环境特殊,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保留,记得当时有人写了大字报对他的老伴刘成英进行批斗,写得文采很好,可他始终没敢去揭下来收藏。后来进行平反,有关他们的不少档案资料在匆忙之中都被销毁,早已经无迹可查,这也成为二老的一个遗憾。

  家庭生活收藏日益丰富

  路老说,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他调入市政协工作,空闲时间多了,便利用闲暇时间开始了个人的爱好收藏,“先是练习书法,后来写点诗词,老伴则迷上了绘画,我们互相给对方评价,觉得好的就收藏起来,后来又拿到各种展览会进行展览,也曾经向报社投过稿,还获得了不少证书,这些来来往往的资料也都收藏起来了。” 后来,路老又收藏起古瓷器、陶器等古董和奇形怪状的打火机,刘老则喜欢上了根雕艺术,如今,二老的家中到处都摆满了二人收藏的物品。

  除了这些个人爱好,子女的东西也都成了两位老人的收藏品。“上世纪80年代女儿和女婿在南开大学当教授发表的论文我们也都有,他们从小喜欢看的小画书我们当时已经攒了200多本,给外孙和孙子看的,现在准备再给下一代人看。”刘老笑着说,1990年路老退休后,便带着她一块出去旅游,后来还用她绘画所得的一些收入买了傻瓜相机,拍了不少照片也都保存着。

  “前几年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知道我们藏了不少宝贝,专门来到家中进行指导,教我们用档案皮进行分卷归类,现在家里已经藏的满满的,我准备再开辟一些地方,把我们俩的‘宝贝’继续收藏下去。”路老一边拉开收藏柜,一边笑着说。

  宝贝拿到全运会上展览

  采访的最后,两位老人告诉记者,其实很多收藏都不是用年代就能够区分的,“我和老伴从小就喜欢书法、绘画,可是前几年环境特殊,养个花都会被认为是小资情调,很多东西都只能眼睁睁地看它流失。”路老说,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人们的观念也越来越开放,休闲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他们老两口收藏的兴趣逐渐广泛起来,宝贝也越来越丰富。

  今年山东举办全运会,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专门来到济宁,从他们这里借走了不少“好东西”。其中,刘老父母的照片、那本解放前的毛泽东选集以及一分为二的结婚证等珍贵物品,现在都暂时保存在省档案馆里,对外进行公开展览。“全运会已经过去了,希望每个到济南的人都能看到我们的珍藏,从中了解我们山东和济宁这么多年的变化和发展。”路老笑着说。

  收藏剪报达5万多份

  “我的收藏主要是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也是因为工作的原因。”见老伴回忆完自己的收藏史,路老也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当时路老在市文教局工作,是有名的笔杆子,“因为经常写报告,所以便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报刊材料,当时的大众报、人民报,再到后来的政协报,我都把其中一些有用的剪辑下来作为备用材料进行收藏。1976年朱总司令、毛主席和周总理这些领袖去世时的报纸报道我也保留着……(记者 陈晨)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