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60年的发展思潮、艺术成就与诗学内涵——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儿童文学60年的发展思潮、艺术成就与诗学内涵
2009年12月25日 09:12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儿童文学60年的发展思潮、艺术成就与诗学内涵

  1949年至2009年间的六十年中国儿童文学是与中国社会文化、中国当代文学同步发展演进的,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艺术规律。六十年儿童文学在不断探索中积聚了十分丰富的内涵与十分宝贵的经验,无论是作家原创与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根本区别是:成人文学是成年人之间的文学活动与精神对话,而“儿童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即儿童文学的创作、传播(包括编辑出版、批评研究、推广应用等)主体是成年人,而其接受、消费主体是处于启蒙、成长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儿童文学从根子上说是由成年人主宰、生产、指导的文学,从根本上说是体现成年人目的、目标、意志与理念的文学,因而这种文学与成年人如何理解、对待儿童的观念与行动也即“儿童观”紧密相关。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儿童地位、权利、生存状况,也就有什么样的儿童文学的价值取向、文化选择、审美追求与艺术章法。在一切儿童文学现象背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掌控、规范着儿童文学,这就是成人社会的“儿童观”。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的儿童观呈现出传统社会视儿童为“缩小的成人”——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救救孩子”“儿童本位”——共和国成立后的“红色儿童”“革命接班人”——新时期的“儿童权利”“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等既在某一时期某种儿童观占有主导地位而又相互渗透、交织的状态。六十年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与理论观念的演变、更新,正是围绕着“儿童观”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的,同时在历時性的轴线上经历了三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成人中心主义的挑战。共和国建国伊始的“十七年”(1949——1966),由于方方面面对儿童和儿童文学的重视,当代儿童文学曾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五十年代)。年轻的共和国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创作基调青春、乐观、清新、向上。张天翼提出的儿童文学要对儿童“有益”和“有味”的两个标准,陈伯吹提出的儿童文学作家要用儿童的眼睛看、耳朵听、心灵体会的著名的“童心说”,代表了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的主体观念与审美走向。

  但从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随着当代文学政治挂帅、“中心任务配合论”尤其是“阶级斗争工具论”等思潮的急剧膨胀与干扰,儿童文学被迫突出成人中心主义,向成人文学的“中心任务”、“阶级斗争”的范式不断靠拢,消解以至铲平为儿童服务的根本艺术属性,造成如同茅盾在六十年代初所批评的那种“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语言干巴巴”的尴尬局面。“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正是当时工具论文学观在儿童文学理论的突出反映。这一尴尬局面的彻底化解一直要等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儿童为主体”,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儿童文学观念的根本转变。将儿童文学从以成人意志、成人功利目的论为中心转移到以儿童为中心,贴近儿童,走向儿童,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革。正是在“儿童本位”的旗帜下,后三十年儿童文学才能出现“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儿童文学要为儿童打下良好的人性基础”、“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文学是快乐文学”、“儿童文学的童年情结”、“儿童文学的儿童视角”、“儿童文学的成长主题”、“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等等一系列执著儿童文学自身本体精神的学术话语与基本观念的探讨和建设。从整体上说,改革开放以来后三十年儿童文学经历了回归文学——回归儿童——回归(作家创作)艺术个性的三个阶段,但其核心则是回归儿童,让文学真正走向儿童并参与少儿精神生命世界的建设。

  进入世纪之交尤其是新世纪以后,中国儿童文学面对的是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网络时代传媒多元的双重挑战。这一挑战至今依然检验和考验着儿童文学的现实姿态与未来走向。关于儿童文学的文学性与发行量的讨论,关于儿童文学的典型化与类型化创作应面对不同年龄层次儿童的观念,关于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中的经典阅读、分级阅读、亲子阅读、班级阅读的策略,关于儿童文学利用语文教学改革多渠道(课程资源、课外阅读、校园文化建设)进入校园的举措,关于儿童文学对接儿童影视、动漫、图画书、网络文学等多媒体形式的探讨,以及知名作家配合出版社纷纷走向孩子们中间签名售书、演讲儿童文学等方式,正是儿童文学应对市场经济、传媒多元的双重冲击和挑战所采取的积极策略与冷静思路。在今天市场经济、传媒多元的环境下,儿童文学工作者需要承担起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真正对儿童负责、对民族和人类下一代负责的文化担当和美学责任,需要更为清醒地把握和坚守先进的科学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儿童观”。

  二

  六十年儿童文学的突出成就体现在作家原创的大面积丰收和出版传播的超越式发展上。

  作家队伍建设是发展文学事业的重中之重,没有作家原创就没有文学系统工程的一切。六十年间,中国儿童文学曾在长时期内拥有过“五代同堂”的鼎盛局面:第一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文学启蒙的一代,代表人物有叶圣陶、冰心、茅盾、郑振铎等,第一代主要是开创之功、奠基之功,而且一开局就是大手笔。第二代是三四十年代战争环境中革命和救亡的一代,代表人物有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贺宜、金近等,他们用文学直接切入现代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革命救亡等时代命题。第三代是共和国“十七年”运动语境中的一代,代表人物有任大霖、任大星、葛翠琳、洪汛涛、鲁兵、任溶溶、柯岩以及孙幼军、金波等,他们创造了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原创生产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同时在文学配合“中心”、“运动”的复杂背景下进行着痛苦的探索与民族化追求。第四代是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终于迎来改革开放的一代,代表人物有曹文轩、秦文君、张之路、沈石溪、班马、黄蓓佳、董宏猷、葛冰、周锐、冰波、常新港、郑春华等,他们的特殊人生经历铸就了他们对儿童文学的文化担当与美学品格的执著坚守,努力地践行用文学塑造未来民族性格,打造少年儿童良好的人性基础。第五代作家大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逐渐成名,如今正在成为中国儿童文学最具创造力、影响力与号召力的群体,代表人物有杨红樱、汤素兰、彭学军、薛涛、殷健灵、张洁等。今天,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中的一部分文学新秀也在积极加盟儿童文学,这是十分使人欣慰的现象。

  六十年儿童文学作家原创从总体上说是在不断开拓进取,扩大艺术版图,无论是儿童文学的题材、内容、创作手法、文体等,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五六十年代的儿童文学小说、诗歌创作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革命历史题材,二是少先队校园内外生活题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表现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爱国主义,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脉。进入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儿童文学的创作思想显得十分活跃,儿童文学作家的主体意识也逐渐由觉醒走向强调,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美学”,探索适于自己个性的创作方法。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共荣的儿童文学新格局就此形成,进入新世纪显得更为生动而清晰。于是这就有了:曹文轩坚守古典、追求永恒的《草房子》,秦文君贴近现实、感动当下的《男生贾里》,张之路集校园、成长于一体的《第三军团》,董宏猷跨文体写作的《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沈石溪全新的动物小说《狼王梦》,杨红樱、郑春华独创品牌的《淘气包马小跳》《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孙云晓的报告文学《十六岁的思索》,高洪波、金波、樊发稼、王宜振、徐鲁等拥抱童真、独创诗艺的儿童诗《我喜欢你,狐狸》、《我们去看海》、《小娃娃的歌》、《笛王的故事》、《我们这个年纪的梦》……才有了金波的诗体童话、郑渊洁的热闹型童话、周锐的哲思型童话、冰波的抒情型童话、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以及成长小说、动物小说、双媒互动小说……才能出现旗号林立、新潮迭出的创作景象,高举起大幻想文学、幽默儿童文学、大自然探险文学、少年环境文学、生命状态文学、自画青春文学等一面面创新旗帜。

  多元共荣的儿童文学新格局,需要我们的作家践行多种艺术创作手法,多样文学门类的审美创造,为小读者们提供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艺术作品。新世纪儿童文学在这方面已经表现出了积极的作为。这具体体现在: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精品性儿童文学与注重当下阅读效应的类型性儿童文学,直面现实、书写少年严峻生存状态的现实性儿童文学与张扬幻想、重在幻想世界建构的幻想性儿童文学,交相辉映,互补共荣,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为新世纪原创儿童文学注入了一股深刻、飞翔、灵动的多样元素。

  五六十年代,我国只有北京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两家专业少儿社,出版品种甚为有限。今天我们不但有34家专业少儿读物出版社(这是儿童文学的出版主力军),同时国内570多家出版社中有520多家也争相出版少儿读物,还有民营企业公司的加盟。我国少儿图书的年出版品种已由过去的200多种发展到每年一万多种,年总印数由3000万册发展到6亿多册,优秀图书的重版率达到50%以上。2006——2007年,我们还出版了囊括百年精粹的《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2008年出版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儿童文学金品30部》,今年又出版了检阅新中国六十年儿童文学成就的《中国儿童文学60周年典藏》、《共和国儿童文学金奖文库》等,这是何等使人鼓舞的业绩!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的传播形式,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体,现在更有网络、音响、影视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多层次、大面积的传播形式与途径,极大地促进并确保了儿童文学的发展,使亿万小读者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自由与快乐。

  三

  儿童文学是文学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因而儿童文学的理论观念与整个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具有一致性,诸如文学的性质、特征,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的关系问题等。六十年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审美理想、艺术追求与理论批评体系,既与六十年整个文学具有同一性,同时又有其特殊性。毕竟儿童文学是一种基于童心的写作,儿童文学在自身的美学精神、价值承诺、文体秩序、艺术章法乃至语言运用等方面,必须满足于“为儿童”并为儿童所接受的需求。儿童文学生产者与消费者是两代人的“悖论”与“代沟”关系,构成了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特征,儿童文学的一切问题均由此而生。儿童文学与生俱来存在着一个“两代人”之间互相了解、尊重、沟通和认同的问题,这既要求儿童文学作家建立正确的、科学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儿童观”;同时,还需要作家熟悉和把握儿童的一切特征,包括儿童的年龄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与时代特征,真正熟悉、理解“儿童世界”,树立正确的、全心全意为儿童服务的“儿童文学观”。六十年儿童文学正是在同一性与特殊性、时代性与儿童性的交互规范、影响下不断探索前进,并由此形成了六十年儿童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思潮;进入新世纪,呈现出多元共生、百鸟和鸣的景象。

  儿童文学是一种重在表现少年儿童生活世界及其精神生命成长的文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将影响人的一生,因而这种文学具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美学使命。儿童文学总是把导人向上、引人向善、养成儿童本性上的美质、夯实人之为人的人性基础写在自己的文学旗帜上,这实际上体现了人类对未来一代的人性规范与文化期待,也是儿童文学价值功能特殊性的体现。

  儿童文学关系到民族下一代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与良好人性基础的养成,是文学建设的“希望工程”、“阳光工程”、“铸魂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投入。

  在全球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文学、不同儿童文学的格局中,中国人创造的文明/文化/文学/儿童文学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这里面,中国作家创造的儿童文学,已经成为滋润、哺育数以亿计的少年儿童“精神成人”的食粮。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大国,并正在向强国迈进。儿童阅读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儿童阅读的重要之义是“亲近母语”,亲近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与文学。如何将六十年中国儿童文学的精品佳作,有力而有效地推广到广大少年儿童中去,如何做好全社会的图书阅读,这已成为新世纪儿童文学的重要任务与发展走向。

  以上内容无疑是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同样也成为六十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书正是从理论层面全面探讨六十年中国儿童文学而立项的。本书编委会由束沛德、金波、樊发稼、张之路、王泉根、高洪波、曹文轩组成,高洪波担任编委会主任,王泉根为主编。

  《中国儿童文学60年(1949——2009)》(全书300万字),立足于“史论”的建构,忠实于“史实”的精神,落实于“史料”的细节,力图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回顾、梳理、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理论观念、作家作品批评、文体建设以及儿童文学与出版传播、与高校教学、与阅读推广、与对外交流、与地域文化等诸领域的关系问题。经编委会研究,全书分为两个大类、八个板块:第一大类是理论文章,由第一辑至第五辑五个板块组成,除个别文章是本书特约撰写的以外,全是己经公开发表过的文章,很多文章在发表当时就己产生过影响;第二大类是文献资料,由第六辑至第八辑三个板块组成,包括六十年儿童文学历史进程、图书书目、大奖篇目等。这八个板块是:一、六十年儿童文学发展思潮;二、六十年儿童文学理论观念;三、六十年儿童文学作家原创;四、六十年儿童文学文体建设;五、六十年儿童文学系统工程;六、六十年儿童文学历史进程;七、六十年儿童文学图书辑目;八、六十年儿童文学国家大奖。

  本书的立项出版,对于回顾、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与巨大成就,对于激励、促进新世纪儿童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同时对于丰富中国文学理论研究成果,加大中国现当代文学新的学术生长点,开展中外文学交流研究等,也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与价值。我们坚信,承续着百年现代中国儿童文学血脉、六十年共和国儿童文学传统,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儿童文学精神的新世纪儿童文学及其理论研究,必将在二十一世纪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滋养、引领未来一代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泉根

  (本文系《中国儿童文学60年(1949——2009)》序言,本报发表时有删节。该书由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