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古迹“永和堰”纪实:我是三台的女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流动的古迹“永和堰”纪实:我是三台的女儿
2009年12月25日 12: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三台12月25日电(蓝婧)如果说郑碧贤是一个传奇的女性,这并不为过。不单是因为那出一九八六年被曹禺老先生誉为没有她的京剧《奥赛罗》,“就不能叫莎士比亚戏剧节”,更是她极具传奇的个性。才一点儿大的郑碧贤,敢向茅盾先生写信,预言自己未来“一定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不通法语的郑碧贤,能投书法国文化部长,陈述自己足以获得法籍的理由。所以,当你知道在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她就前卫地将西洋话剧和中国戏曲相结合的戏剧搬上了舞台时,也不必太过惊讶。

  第一次与郑碧贤联络,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爽朗、直率、认真。而看到她,你才知道用花甲来形容拥有六十载宝贵精神财富的女性是多么愚蠢的事,她分明就是一个年轻人。岁月也曾在她的身上留下痕迹,可是她的心却依然如年轻人那样,对生活充满热忱。她说起自己“甩掉”女儿独自学习使用电脑时的眉飞色舞,俨然就是一个孩子。

  “一开始我并不知道永和堰,只是因为看到了父亲的日记,感同身受,想回来重走一次他当年的足迹。”郑献徵在三台任职时,郑碧贤还未出世,而真正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也非常短暂。2006年,哥嫂从美国回来,把父亲的一些遗物交给她,其中就包括了许许多多和三台有关的照片,和一本装满三台故事的日记。当时郑碧贤的《<红楼梦>在法兰西的命运》刚刚出版,她一夜辗转难眠,“我一直在创作别人的故事,为什么却对自己的父亲这么不了解呢?他当时在做什么?”很快,她便奔赴四川三台。

  “开始让我动了心的,其实是一个老人。”这个老人就是三台永和堰的老所长李永双。李永双是县里请来给郑碧贤讲述历史的,老人的三台话,她并不能听得很明白,但是她却紧紧记住了这番话:“当年我接管永和堰水管所长的时候,我父亲就对我说:这个堰来之不易,多亏了郑县长,你一定要认真管理好这个堰,把它当成自家的事来做。”老人给了郑碧贤整整三页纸关于永和堰历史和现状的信,倾吐了目前堰渠淤塞和洪灾的隐患,和修整这条老堰的心声,并附有一张当年永和堰竣工时郑献徵发布的县政府布告。这一份真情让她的心里沉甸甸的,感到自己不能仅仅来参观永和堰,“我的身上还寄托了一个希望”。

  回到法国后,郑碧贤将父亲的日记一字一句亲手抄了一遍,十五多万字,抄了一个月:“三台人民之疾苦……遇天灾则逃荒或靠邻县进高价黄谷以瓦罐熬米汤维持”,“芝麻官,虽其微,但系于一县之民生,切不可掉以轻心”,“国有我有,国亡我亡”……“他的工作,他的情感,他的爱,他的恨,我终于了解了我父亲。”

  为永和堰奔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四处呼吁,也常常碰壁。她的家人不理解她,认为这是政府的事,跟你有什么相干呢?你有这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完成吗?这怎么可能成功呢?她没有灰心。

  2007年4月,郑碧贤联系到了舒乙先生(老舍之子),舒乙被深深的打动了。与其说他是被永和堰打动,不如说是被郑碧贤的真情所动。舒乙当即决定向全国政协写提案,两日成稿,5月提交。两个月后提案通过,永和堰将作为绵阳水利建设“十一五”规划实施,郑碧贤露出了笑颜。11月郑碧贤回到四川,参加省农水局的座谈会,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然而半年过去了,当初的轰轰烈烈却渐渐没了音信。“有人说,四川的堰多了去了,一条小河沟哪能管得了你这么多。也有人说,政府都是管大不管小,你又不是都江堰。”说到这里,郑碧贤激动了,她翻着亲手制作的《穿越生命之源永和堰》纪念册,指着永和堰的平面图大声说:她不是一条小河沟!她养育着二十多万农民!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制作这本画册。在别人看来,文件就是文件,可是我想告诉大家,这是两百多年以来百姓的心血,她是有感情的,有记忆的,有生命的。”纪念册印刷完成的那一天,正好是2008年5月12日中午十二点半,寄往三台不到两个小时,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突发,包裹被当作救灾物资顺利抵达。“天灾是没有预告的。”这是纪念册前言的最后的一句话,竟然与现实如此吻合,郑碧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她到香港找与当年在三台住了八年之久的东北大学有关的张学良教育基金会;欲藉吴伯雄到重庆参加“台湾周”的机会相访。一批批支持的人来了,一个个又散了,最终都是无疾而终。当记者问到对于她最困难的是什么时,郑碧贤很平静。“孤独感。”她说,“有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么辛苦,为什么他们都不理解不支持呢?”坚强的,无所畏惧的郑碧贤也有伤心的时候。

  但是“既然开始了,就要继续勇敢的走下去。幸而在每一次觉得已经无路可走的时候,总会又忽然出现一个出口。”2009年2月,郑碧贤与舒乙向水利部递交了一份关于永和堰的文件,很快他们便得到了部长的接见和批示。有了前几次的失败,郑碧贤没有完全高兴起来,直到部省市各级领导前往实地考察永和堰的的情况,省厅总工程师认为堰口进水闸:“应该修、值得修,修好后可还耕四万亩良田”,永和堰将要重新整修的消息传遍了三台之时,她紧锁的眉头才稍稍舒展,“这一次可能真的有戏了”。

  “当初京剧《奥赛罗》没有钱,没人支持,我还是把她搬上了国际舞台,为了写《<红楼梦>在法兰西的命运》,仅仅收集资料就耗费了近三年时间。永和堰我也努力三年了不要紧,要紧的是这条堰到今年已经整整等了七十年了。如果后悔的话,07年的时候我就放弃了。人的一辈子能有几件值得回味的事呢?”

  郑碧贤坦言,自己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日子不到十年,但是他对她的影响却非常深。“他是一个很幽默的人,一肚子才,一肚子的故事,对人非常好,但是为人和教育上却十分严格。几岁的时候,我就要背很多唐诗,讲很多典故,父亲还要求我每天都要写日记,说这和做人做事一样,一定得有始有终。”说着,她拿出郑献徵先生那本斑驳的日记,一字一句读了起来:“立志必为之事,必以发强刚毅之精神见之于行,立志不为之事,必以艰苦卓绝之操守持之弗移”,“群情之所甚恶者,当先去之,群情之所欲者,当先行之”……她的眼中充满了坚定的神情。

  “很多人说我是继承父亲的遗志,说我们是李冰父子,并不完全是这样。如果非要说在这件事上有什么关联的话,父亲当年是看到了人民的疾苦,人民的需要,我今天也是为了三台的人民来的,我是三台的女儿。”

  如今永和堰工程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前期围堰正在进行,继而进行主体工程。这件曾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终于有了一个近乎圆满的结果。当记者问及现在是否放下心中大石,感到一身轻松了,郑碧贤笑了:“凡是一帆风顺的事都是假的,一定会有坎坎坷坷。灌区的作物需要水,农民需要水,但一切要按程序来走。第二年作物紧接着的春灌时间,工程时间很紧。我很担心永和堰会成为半吊子工程,我更担心修复堰渠这项为民谋福的好事,别成为妨碍农民第二年收成的大事。”柳暗花明,郑碧贤常这么形容她的境遇,她说一路上总会遇到一些贵人来帮助自己。其实也许这些贵人并不是别人,而正是她自己,是她的胆识、是她的坚持、是她的心。

  “这条穿越三台三乡的永和堰,似一首母亲吟诵的诗,蕴含着古城文化轻轻流淌。”三年来,郑碧贤往返于中法两地,行走在乡间田野。她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定居法国,但她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时时相连。“只有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是真实的,我是用我的心在做,我是至诚的。”(完)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