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杰:以时不我待精神引领产业大发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柳斌杰:以时不我待精神引领产业大发展
2010年01月06日 08:5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10年1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这是继去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后,新闻出版总署为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大发展制定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在《指导意见》发布之际,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就其出台的背景、意义以及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目标措施、重点任务等接受了记者专访。

  站在更高起点上看待《指导意见》的重大意义

  记者:作为新闻出版总署今年的“一号文件”,这次《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柳斌杰:新闻出版业是实体性的文化产业,先进的文化内容要靠强大的产业载体去传播。此次制定的《指导意见》,就是从产业发展着眼,做大做强的一个部署,是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姊妹篇。《指导意见》作为总署今年的“一号文件”下发,充分表明了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产业,提升我国传播能力,推动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决心和信心。其出台的背景,概括起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党和国家发展繁荣文化产业的战略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任务。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也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新闻出版产业作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涉及领域广,产业链条长,投入少,产出大,发展潜力好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为新闻出版产业加快发展和此次《指导意见》的出台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二是落实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将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步伐,新闻出版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抢抓机遇迎挑战,谋求发展上水平,新闻出版产业必将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产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出版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和重大进展,市场主体逐步形成,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尤其是2009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万亿元大关。但是,我国新闻出版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础较差、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抓发展,努力走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优化,速度较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产业整体质量不断提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记者:《指导意见》有哪些主要内容?它对今后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大发展具有什么样的重大意义?

  柳斌杰:去年是新闻出版总署确定的新闻出版改革发展攻坚年,今年是总署确定的新闻出版改革决胜之年,也是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关键年。为抓住机遇,扩大并巩固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成果,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加快发展,总署有关部门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去年6月中旬就开始启动了《指导意见》的起草工作。历时6个多月,数易其稿。《指导意见》分6个部分、共30条,不仅指出了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战略目标,而且科学地提出了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目标和措施,并对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组织保障提出了具体要求。

  《指导意见》作为今后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全行业必须站在更高起点上看待《指导意见》的重大意义,这将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科学指导今后新闻出版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5年时间实现五大目标

  记者:《指导意见》对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提出了什么样的具体目标?

  柳斌杰: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任务,按照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为了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充分发挥新闻出版产业在巩固舆论阵地、传承中华文明、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导意见》制定了今后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五个主要目标:一是新闻出版生产力明显提升,新闻出版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新闻出版产业增加值比2006年翻两番。二是新闻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到位,产业、产品和企业结构更趋合理,产业区域布局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高科技应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以及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新闻出版企业。三是以高新技术支撑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和速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四是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和技术先进、覆盖全面、传输快捷的现代传播体系。五是基本扭转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逆差状况,大幅度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应该说,这五个目标是在正确研判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准确把握新闻出版产业当前发展态势和机遇基础上科学制定的。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创新

  记者: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心,也是《指导意见》中突出的一项重点。请问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有哪些具体考虑和推动措施?

  柳斌杰:我们制定这个《指导意见》,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按照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大力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在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进产业创新”;在制定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时,也把“新闻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到位,产业、产品和企业结构更趋合理,产业区域布局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写进了《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确定了“九个必须坚持”的原则要求,其中第三个就是“必须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降低新闻出版企业生产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应当看到,我国新闻出版产业传统业态向新兴业态转型的步伐还不够快,一些出版企业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还不能适应新闻出版产业大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以图书、报纸、期刊出版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经历了高度增长阶段后出现增长乏力的局面,小舢板、手工式、单品种发展模式受到重大挑战;另一方面,以网络游戏、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增速惊人,发展势头已超过传统产业。因此,必须树立新闻出版的科学发展理念,在推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气力,在推动优化产业结构上下工夫,在推动出版产业创新上做文章,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做大主体,做强主业,切实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

  一方面,我们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继续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要把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结合起来。在推进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调整新闻出版产业结构的需要,切实促进新闻出版产业各领域的资源优化组合,着力培育大型骨干出版传媒企业,支持鼓励新闻出版企业创新出版形式,打破出版载体界限,延伸产业链。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跟上新技术前进潮流,充分利用新技术,大力培育数字出版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大力培育以互联网、手机等为载体的新兴出版业态,掌握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记者:今后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是什么?

  柳斌杰:《指导意见》结合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实际,明确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也是五大方向:一是发展图书、报纸、期刊等纸介质传统出版产业,重在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产品向多种介质出版产品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二是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重在支持新闻出版企业对出版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开发利用。三是发展内容软件、动漫、游戏出版产业,重在提高民族动漫、游戏的数量和质量。四是发展印刷、复制产业,重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升级换代。五是发展新闻出版、物流产业,重在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辐射力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新闻出版现代流通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一批辐射全国的区域新闻出版物流中心。

  政策、资源将向优势企业、产业倾斜

  记者:《指导意见》制定了哪些具体措施,来保障实现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目标?我们注意到,《指导意见》在政策保障部分提出“出版资源向优势新闻出版产业,对改革力度大、发展速度快的地区倾斜”,具体是如何考虑的?

  柳斌杰:为保障发展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指导意见》制定了“六项主要措施”和“九项政策和组织保障”。

  《指导意见》在政策保障部分除了提出落实国家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外,还专门提到了出版资源对跨地区发展的新闻出版企业,对优势新闻出版产业,对改革力度大、发展速度快的地区倾斜的政策。

  对于大型出版传媒企业,我们一直鼓励它们能够实现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发展,这是新闻出版改革的方向、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转变经济方式、结构调整的需要。但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出版资源行政化配置,使得出版单位只能在一个地区发展,出书的不能办报,办报的不能出书,人为划定的行政壁垒束缚了出版传媒企业手脚,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这次《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骨干企业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和跨所有制重组,在3年~5年内,重点培育六七家资产超过百亿元、销售超过百亿元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新闻出版企业,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出版传媒集团”,在出版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总署能给的支持政策一定坚决给到位。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实施“三个一批”的要求,打造中国出版业的“航空母舰”。选择那些体制机制改革到位、整体实力较强、基础条件较好的出版企业集团,通过上市融资、资本重构、重点项目支持、出版资源倾斜等措施重点加以培育。

  对于真正转制到位的出版单位,已经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出什么书,出多少书是企业的事情,都应由企业自己来决定。只要出版企业能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把握正确的出版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依法依规经营,政府没必要再做过多的限制。要彻底打破旧经济体制那一套,要给它们松绑,让它们在市场上平等竞争,加快发展步伐。我希望这些出版企业能够明明白白、实实在在地享受这些优惠政策。

  引导规范非公有资本有序进入新闻出版产业

  记者:《指导意见》中提出,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有序进入新闻出版产业,解放和发展新兴文化生产力。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柳斌杰:新闻出版总署曾经专门组织力量对非公有出版工作室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仅北京地区,涉及出版的民营文化工作室就有5000余家。全国民营文化工作室每年策划图书4万多种,与出版社合作出版,占市场渠道销售的40%-50%,其中有相当一批是能跟得上世界先进潮流的图书,市场上多数畅销书是由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参与策划的,它们表现出创新能力强、适应市场快的一些优势,毫不夸张地说,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已经成为一支出版业的生力军,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力。

  作为新的文化生产力,就必须要正视它、引导它、规范它、发展它,为此,新闻出版总署进行了认真研究。显然,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有序进入新闻出版产业,解放和发展新兴文化生产力,既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进一步发展产业的需要。优化所有制结构,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明确政策。

  对于非公有资本如何有序进入新闻出版产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文件精神,《指导意见》明确了几条路径:一是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二是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从事印刷、发行等新闻出版产业的有关经营活动。三是引导和规范个体、私营资本投资组建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以内容提供、项目合作、作为国有出版企业一个部门等方式,有序参与科技、财经、教辅、音乐艺术、少儿读物等专业图书出版活动。四是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开拓境外新闻出版市场。

  最近,国家还将专门制定下发有关支持鼓励各个行业发展民营投资的政策文件。

  构建新闻出版全方位“走出去”新格局

  记者:我们注意到,此次《指导意见》没有把推动新闻出版产业“走出去”列为新闻出版产业发展重点任务的其中一项,而是单独作为一部分加以重点强调。请问,新闻出版总署是如何考虑的?

  柳斌杰:开拓国际市场也是发展的重要举措。去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是继北京2008年奥运会后新中国60年来在国际上举办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交流活动,先后举办出版文化活动612场,实现版权输出2417项,创历史之最,中国主宾国活动“精彩、圆满、成功”的举办,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也再次证明,我国新闻出版产业“走出去”一定会大有作为。

  目前,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提高国家软实力,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快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步伐,使我国尽快从文化资源大国转变为文化发展强国,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在《指导意见》中,我们把推动新闻出版产业“走出去”列为单独一部分,就是要专门强调新闻出版产业“走出去”的重要性,强调新闻出版产业“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提出“走出去”的一系列具体思路和措施,尤其是明确提出:“支持各种所有制的新闻出版企业到境外投资兴办实体”,“支持有条件的新闻出版企业,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到境外建社、办厂、开店,实现新闻出版企业在境外的落地和本土化,还有办报、办刊、办站,也一律给以支持”,“对符合国家出口指导目录规定的境外投资,在政策、资源、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

  我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国新闻出版产业“走出去”的步伐一定会越来越坚实,成果一定会越来越显著。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