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名鱼”的回归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江南第一名鱼”的回归路
2010年01月28日 14:20 来源:外滩画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20 年前,“江南第一名鱼”松江鲈鱼因为长江水质污染等问题消失。此后,生物学家发现人工养殖的松江鲈鱼始终无法产卵。近日,复旦大学教授王金秋宣布: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松江鲈鱼受精卵的培养难关被攻克。据悉,上海市民可以在今年春节吃上正宗的松江鲈鱼了。

  “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自古,松江鲈鱼就是河鲜美味的代表。曹操、李白、陆游、范仲淹等都曾吟诗作赋,表达对松江鲈鱼的喜爱。清代乾隆皇帝两次下江南,特地到松江府吃鲈鱼羹,御赐其为“江南第一名鱼”。

  1972 年尼克松访华时,招待他的国宴菜单里,就有松江四鳃鲈鱼。令人惋惜的是,20 多年前,随着造闸建坝工程的增多,松江鲈鱼的洄游路线被破坏,加上严重的水源污染,享有盛名的松江鲈鱼在上海绝迹。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1986 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中国,点名要品尝著名的“尼克松鱼”时,当时派出许多人抓鱼,可惜一条都没捕到。

  目前,松江鲈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复旦大学生物系的学者们就开始对松江鲈鱼进行研究。2000 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金秋教授带领第三代研究人员开展了“寻找松江鲈踪迹”的大行动,2003年起启动松江鲈鱼的受精卵培育研究。“松江鲈鱼的培育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人工养殖的松江鲈鱼不产卵。如今,这一难关终于被我们攻克了!” 王金秋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表示, 一旦人工饲养的松江鲈鱼能够自行产卵,意味着松江鲈鱼的数量将会大大增加。

  模拟适合鲈鱼产卵的海洋环境

  王金秋告诉记者,野生松江鲈鱼属于“洄游鱼”,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在海洋生活,唯有产卵季节才会游回长江边,生下第二代。然而,近年水利建设的发展、农药和化肥导致的环境污染使松江鲈鱼数量急剧下降。上世纪70 年代后期,人们在长江沿岸已经很难寻觅到它们的踪迹了。

  2000 年,王金秋领导了“寻找松江鲈踪迹”的大行动。对于调查一个物种分布而言,这无疑是一次空前的活动,参加人数近百人,调查范围涉及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天津、上海等。研究人员走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深入到港口、码头、河流、村庄、养殖区域,与渔民交流,现场采样,一共只找到几十尾珍贵的野生松江鲈鱼。

  “因为它们对环境的敏感程度非常高,所以在濒危水生动物中极具代表性。既然好不容易找到了种群,我们就要去保护它。”王金秋回忆道。之后,他们分别采取“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的措施,在山东建立保护场后,回到上海建立了人工养殖场,着重开始了人工繁殖的攻关。

  王金秋发现,“洄游鱼””松江鲈鱼的人工养殖不同于普通的淡水鱼或咸水鱼,这也是松江鲈鱼人工养殖技术的攻关所在。

  “我们的理念是完全模拟松江鲈鱼的生态养殖,遵从客观的环境条件,让它们保持原有的野生状态。”王金秋道出成功培育松江鲈鱼的秘密:走出实验室,在养殖场模拟一套能调控不同水环境的养殖水系统——从海水到半咸水、再到淡水的盐度调控,制造涨落潮的感应,让松江鲈鱼绕着池子“洄游”,营造出适宜产卵的“海洋环境”。由于松江鲈鱼是肉食动物,科学家们提供的饵料也都是鲜活的小虾。“它们在自然界吃什么,就给它们吃什么。”

  2003 年,王金秋惊喜地发现,第一条人工饲养的松江鲈鱼产卵了!之后的六年多时间,他们像抚养婴儿一般,把鱼苗依次培养成鱼种、成鱼、最后成为亲鱼(用来繁殖的鱼- 编注)再次产卵。目前,王教授正忙于在生产条件下进行成果的科技转化,以使松江鲈鱼能够大批量养殖。

  高价鲈鱼的背后

  “其实松江四鳃鲈鱼并不是真有四个鳃。只是由于两侧鳃盖上各多了一行鳃毛,看上去好像一边有两个,其实那是假鳃。”王金秋解释着由名字引起的误解,“松江鲈鱼与其他鲈鱼在生物分类的源头上很不同。正因为它的独特和稀有,才引起那么多文人墨客的极大兴趣。”

  除了外形独特之外,松江鲈鱼的另一个特点是营养价值高。松江鲈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糖类、钙、磷、铁及维生素A、维生素B 等营养成分。中医认为,味甘、性平,具有益脾胃、安五脏、补肾肝之功,主治妇女妊娠水肿、风痹,并能安胎。

  据记者了解,松江鲈鱼平均重1 两至1.5 两,只有一根手指头长,而每两松江鲈鱼的价格约为240 元。目前沪上个别酒店推出的由松江鲈鱼为原料制作的“八宝鲈鱼羹”,每盅售价高达380 元。王金秋说,研究松江鲈鱼不仅是为了让市民饱口福,更是为了挽救濒危物种。

  谈及松江鲈鱼的高昂定价,王金秋解释:“由于养殖成本太高,基地建设也要成本,所以价格降不下来。”她也希望可以收回这几年投入的几百万元成本,支持复旦团队继续做研究。

  “另外,松江鲈鱼的定价中,还要考虑放流成本。比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它的放流成本要5 万元,所以它的市场定价也居高不下。”

  放流松江鲈鱼,让它们回归自然。这是复旦大学科学家们主动担起的社会责任。2008 年,他们把一部分松江鲈鱼的鱼种放流到渤海中;2009 年11月19 日,他们将养殖成功的1000 枚13公分的成鱼放流到了长江口。

  “只有把它们放流到野生环境中去,这件事才算做完整了。”王金秋说。“现在国内对水生生物生态学状况没有一个系统的调查。长江鲥鱼还没来得及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就已经灭绝了。我们连自己的家底都不清楚。”她呼吁,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光靠小部分科学家的努力是不够的。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给予多一点关注和爱护。

  文/周一妍,王奇婷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