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虎”字起源:造字时突出虎爪虎牙——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谈“虎”字起源:造字时突出虎爪虎牙
2010年02月08日 17:19 来源:法制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古汉字中 “虎”字从描摹动物到突出身体局部

  汉字记虎 突出爪牙

  在汉字中,“虎”一直是个威风凛凛的字。

  从被公认为保持最初始形态的“虎”字——陕西法门寺西周青铜器虎簋铭文,到金文中突出虎牙虎爪的“虎”字,老虎的爪或牙都被刻画得活灵活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的刘志基教授在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造字的时候突出虎爪虎牙,与人们对老虎的爪子和牙齿的威力的深刻认识是分不开的。而以“虎”为偏旁的字中,也或多或少地暗含着人们对虎的认识。

  在虎年临近的时候,本报通过字里看虎,为读者介绍“虎”字演变过程背后的故事。

  虎文字·起源

  最早象形 青铜器“虎”字像图画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志基教授介绍,被公认为保持最初始形态的汉字中的“虎”字,应当是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出土西周晚期的青铜器虎簋铭文的两个“虎”字,同时与年代上限可以推至新石器时代的阴山岩画比较,可以发现,是画还是字很难分清楚。

  究其缘由,刘志基认为,这与早期汉字象形特性有关,但更为深层的原因,则是古代造字者对虎这种动物的特殊关注。

  因为,即使在早期汉字中,具有如此充分的图画性的单字也并不多见。

  刘志基强调,虎之所以在古文字中占据如此特殊的地位,是因为这种猛兽对古代先民的生存状况产生了巨大影响,于是便获得了人们的另眼相看。

  虎文字·发展

  虎“爪”虎“牙”

  字形结构用得多

  刘志基说,纵观古文字中最常见的虎字构形,会发现这样的特征:虎牙虎爪,是最被突出的部位,如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虎”。

  但文字毕竟不是图画,字形设计创意中,并不能总是将“爪”“牙”两端兼顾周到,于是,“虎”字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常常是突出“爪”“牙”两者中之一的构形。

  如金文中有两个“虎”字,将虎的爪子做了极尽夸张的描摹,另一些金文中的“虎”,则只注重了老虎牙齿的呈现。而秦简中的“虎”,着重了老虎爪子描绘,楚简中的“虎”,则明显偏重于老虎牙齿凸现。

  古文字的基本构字原则是用笔画描摹物象,经历了甲骨文、小篆等古文字的演变之后,从汉魏的隶书以后,文字发生了重要变化,虎字和实际的老虎形象有很大的差距,不再像古文字那样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虎的样子,只保留了虎的一些基本特征,如虎牙变成了最大的一撇,由图画退化成了文字符号。

  虎文字·解释

  为何造字突出虎的爪或牙

  随着时代变迁,“虎”的“爪”“牙”特征并没有削弱,在《说文解字》的小篆里,“虎”的构形依然保持着这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状况。直到隶书产生,“虎”字中的“爪”形依然清晰可辨,三国时代的王基碑“虎”字就是明证。

  为什么古人对于老虎,最关注其爪牙呢?刘志基说,不难想象,在以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时代,猎人们对老虎的爪子和牙齿的威力一定会有极为深刻的了解。

  造字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进入农业经济时代,刘志基说,按常理推测,人们似乎可以避免在猎场上与凶猛的老虎短兵相接。但事实并非如此,农耕经济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不能完全取代采集狩猎。

  所以说,尽管到了文明相当发展的造字时代,人们要谋求自身生存发展,也难免要与老虎发生经常的冲突。老虎爪牙的威胁,依旧会令人刻骨铭心。

  虎文字·偏旁

  假借虎威 “虞人”戴虎首威慑野兽

  虎既有威,作为它最聪明的生存竞争对手,人类自然会千方百计假借虎威为己所用。“狐假虎威”这个典故中的狐,其实只是个披着狐皮的人而已。人假虎威的历史事实,同样在文字构形中有迹可循,屡见不鲜。

  在甲骨文中,“虞”字上边是“虍”,即虎皮,下边是“大”,即人。显然描摹的是一个披着虎皮的人。

  “虞”是上古一个官职名,即所谓“虞人”。虞人是掌管田猎的官员,由此可以想象出,远古时代的人们在狩猎之际,每每要披虎皮戴虎首以威慑野兽的场景。

  刘志基介绍,虎威不仅可以被人用来威慑野兽,更可以被用以威慑同类,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虎方”的敌对方国与殷周族发生武装冲突。“虎方”的名字由来,同样被当做是人假虎威的产物,这可以从甲骨文字形中窥见一斑。

  据考释,这个字在甲骨卜辞中既可做名词又可做动词,做名词时,是(虎方)战俘的名称,做动词时,则表示“执获”(虎方)战俘,因此这个字也是“执”字的一种写法。

  看这个字的形态,是描摹一个戴着虎首的人被戴上桎梏的形象。这表明,虎方人就是戴着虎首来同殷人作战的,显然,是期望虎首能够给对方带来虎一般的威力。

  青睐虎皮

  虢字借意剥虎皮

  老虎的毛皮,斑纹美观,又厚又软,极其珍贵,所以想得到虎皮是件很难的事情,这种难度也体现在了文字中。

  刘志基介绍,与老虎商量,要谋取它的皮,显然是件很难办到的事情,成语“与虎谋皮”正是以此来比喻要干的事情难以成功。然而这个成语显然又透露了这样一种信息:在人们的眼里,虎皮是非常有价值的,否则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谋”呢?

  古人谋皮的举动,直接表现在金文“虢”字之中。

  这个字形,被古文字学家考释为是在描摹一手执虎,一手持兵器剥去其皮毛的形象。

  之所以要不惧艰险谋取虎皮,其实也是一种生存的需要,甲骨文“盧”字可以作出直观的说明。

  “盧”,本来表示房屋,即后来的“庐”。据著名学者徐仲舒先生考证,甲骨文的这个“盧”字,上半部分就是屋顶蒙着虎皮的形象,下面的部分,表示的则是火炉食具。从中不难发现古人是非常期望在屋顶上端蒙上虎皮以避风雨的。而“虎”的偏旁“虍”也正是虎皮的形象描摹。

  古人青睐虎皮,有着非常容易理解的理由,古文字“彪”可以作出很好的解释。

  “彪”在金文和小篆中,类型虽有差异,造字意图却无二致:均为以“虎”“彡”会意,“彡”为毛饰画文,表示光彩美观之意义。

  由此可知,所谓“彪炳千古”“彪炳史册”“彪炳春秋”中的光彩意义,原本来源于古人对于虎皮的视觉感受。

  三国时代的王基碑“虎”字(距今约1890年)

  本版文/本报记者 底东娜

  本文特别感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志基教授

  制图/肖霄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