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贺岁电影:别迷恋贺岁档 它只是个传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谈贺岁电影:别迷恋贺岁档 它只是个传说
2010年02月22日 09:2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贺岁档电影能承载多少文化内涵?

  “贺岁”的观念早已在中国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根深蒂固。岁末年初,元旦、春节和元宵这3个节日几乎连在了一起,这期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可供开发的文化消费市场。以前流行的古典戏曲、皮影戏、花鼓戏、二人转等传统的文化娱乐品种,对普通人,特别是青年人来说,吸引力正在逐渐消失。中国人如今怎么“贺岁”?看贺岁电影已经成了可供选择的、最好的娱乐方式之一。

  国产电影贺岁化:看之前很想看,看之后不耐看

  自1997年岁末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开启内地贺岁市场,在此后的12年间,越来越多的电影界人士看到其价值并参与其中。橙天娱乐文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兰岚表示,由于电影是个周末性的文化消费品,所以,节庆、闲暇时间段观众的消费力肯定是比较强的,像“贺岁档”就已经具备了比较大的市场营销的可能性。

  今年电影贺岁档的神秘面纱,是由《熊猫大侠》、《火星没事》和《我的唐朝兄弟》3部电影在2009年11月20日的同步上映揭开的。在此之后,《花木兰》、《三枪拍案惊奇》、《十月围城》、《孔子》、《苏乞儿》等50多部影片将在长达80多天的时间里集中上映。业内估计,2010年作为有史以来中国最长的贺岁档期,将催生20亿元人民币的票房。这就出现了“电影贺岁化现象”:各家电影制作公司,都看到了“贺岁片”巨大的利润空间和人们岁末消费的热情,纷纷制作贺岁电影,或者力争把电影上映时间挤进80天贺岁档。

  对于这一现象,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周星教授认为,“档期”决定了收视群对电影的高度关注,他们依据多年的经验,自身也形成了在档期里看电影的意识。因此,厂家和放映商都不惜血本地把好片子搁在贺岁档。

  今年没有影片在贺岁档上映的陈凯歌日前接受采访时说:“贺岁档影片多,给观众的选择也多,只要公平有序地发展,良性的竞争是一件好事。”电影贺岁化一方面预示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和扩大,另一方面,“电影贺岁化的一个后果就是影片文化内涵的空壳化,或者说,电影的视觉重量大于电影的文化重量。看之前很想看,看之后不耐看,成了轰轰烈烈的2010年不同贺岁片的相同命运。”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志强说道。

  “中国味道”商业化:对于历史和现实“看,却看不见”

  从去年贺岁档中人物传记电影《梅兰芳》、《叶问》,大型历史题材电影《赤壁》开始,人们注意到,历史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今年的贺岁电影中,《花木兰》、《十月围城》、《孔子》、《锦衣卫》、《苏乞儿》,无一不是将五千年历史文化中值得一提的亮点搬上大银幕,其中的“中国味道”不言而喻。而“中国味道”怎么烹饪、加工才能成为一道“全民大餐”?导演、制片方、发行方、院线都在琢磨这个问题。

  现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中国电影博士后研究的唐锡光教授认为,电影是商品,也是一门艺术。近年来,中国贺岁电影日益走上商业化道路,再严肃的历史题材都不忘加上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大牌明星。《梅兰芳》里的黎明、章子怡,《赤壁》里的梁朝伟、林志玲,《花木兰》里的赵薇、陈坤,《孔子》里的周润发、周迅,《十月围城》里的明星多得都不可胜数。

  按常理,观众对先贤个人传记式电影缺乏兴趣。因此,对于孔子、花木兰这两个在中国妇孺皆知的故事,比的就是谁的明星更有票房,谁制造的新闻更大,谁的商业化运作更好。《花木兰》先抢档期,该片历史感不够厚重,但从影片完成后陈坤对删戏份感到不满缺席宣传,到剧组借赵薇结婚、怀孕来炒作,再到戛纳的凯旋而归,成功拿下多个地区的高价订单,新闻一直不绝于耳。《孔子》以巨星周润发出演“孔子”一角作为票房保证,再以杜撰的“红颜知己”周迅、“三角恋”剧情引来争议,同时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周志强说:“贺岁电影商业化的恶果就是艺术电影的彻底消失。各大一线、二线院线,都已经彻底资本化、利润化了。无形中,‘中国电影’已经完全剔除了‘谢晋色彩’,不再与我们的生活现实有任何关系。”经由贺岁电影,对于历史和现实,乃是“看,却看不见”,满目充斥着商业价值。

  《孔子》影片本身“孔子”这一人物,就是影片行销全球的保证。无论是孔子,还是周润发,两者是互补的,都具有相当的国际知名度,瞄准着全球的电影市场。对于如今历史文化元素在电影中被包裹着一层商业的外衣,《孔子》的导演胡玫表示,一个好的艺术作品,肯定会得到市场的呼应。“电影还是一个大工业的产品,这个产品本身必须要讲究利润回收,而这个精神文化产品的利润回收主要是来自于票房,没有票房便无法支撑这个产业大规模地向前继续地发展。”

  有贺岁档更要有贺岁片:别迷恋贺岁档,它只是个传说

  说起贺岁片,不得不提到冯小刚。他对大众文化的探索和把握以及轻松幽默的叙事风格,受到观众的喜爱。但是随着观众口味的变化,电影产业化发展,历史史诗剧、人物传记等也都登上了贺岁电影的舞台,上演着具有自己特征的内容。今年贺岁没有了冯小刚,贺岁电影已不仅仅贯穿于冯氏喜剧之中。

  周星认为,贺岁档是宣扬中华文化、培育大众文化意识的机会,而不仅仅是博人一笑,有这样的趋势,也说明大众文化意识的增强。观众的文化意识增强,他们走进影院想获得自己内心所需要的体验和感受,这为贺岁电影提供了很大的文化市场的同时,也向电影文化提出了挑战。我们的贺岁电影怎样才能承载起观众的文化追求?贺岁电影究竟应该打出什么牌?

  从众多影片疯挤贺岁档可以看出,在电影发行方看来,承载起观众的文化追求不过是打着某种文化的噱头,通过影片上映之前大量的宣传把尽可能多的观众吆喝进电影院。在这些吆喝声中,打出“贺岁”的牌子,很多其实并不具备贺岁的品质。“不要疯狂地迷恋贺岁档,它只是个传说。”影院经理们把小沈阳在《三枪拍案惊奇》里的这句话套用在了如今国产电影市场的身上。如今的贺岁档俨然成了电影发行商兜售大片的渠道。只有贺岁档,没有贺岁片,这样的现象使得买票进电影院支持中国电影的观众,抱着希望进去,低头失望而返,一出电影院就大呼上当。而贺岁档的真正繁荣,不应该只是扎堆和争抢票房,它应该有的是内核与宣传相契合作为支撑。

  至于贺岁电影究竟需要打什么牌,这是一个尚无定论的问题。早期喜剧式的贺岁片早已不是独领风骚。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取材于远离生活的历史,还是贴近生活的琐碎,电影本身应该具备高品质始终是不变的。希望有一天,电影能够真正通过电影艺术,把最普世的关爱和最美好的人生理想,欢乐地传达给千家万户,给予人们慰藉和思考。如果有一天,优秀的影片不再同挤贺岁档,而是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档期,让观众形成常年的习惯性观影期待,那么百姓对中国电影的美好期待就得以实现了。

  郑寒月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