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之子:鲁迅看准中国的前途在共产党身上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冯雪峰之子:鲁迅看准中国的前途在共产党身上
2010年03月04日 17:48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冯夏熊(右)、冯雪明参观左联纪念馆。胡晓芒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在左联纪念馆中悬挂着一张鲁迅一家与冯雪峰一家的合影。冯家两位白发苍苍的“左联”后人,日前在参观时,不禁驻足在照片旁合影留念。其中一位老人乐呵呵地指着照片中的一个幼儿开玩笑说:“那是我姐冯雪明,不是我!”他就是冯雪峰的儿子冯夏熊。

  许广平曾不愿与冯家合影

  冯夏熊精神矍铄,甚为健谈。虽然在拍摄这张著名的老照片4年之后,他才出生,但是对家族命运和祖国发展的关心,让他积累了相当多的史料。“拍这张照片的时候,许广平刚哭过,眼泪没干,头微微低着……”原来,许广平当时不愿意拍这张照片——因为柔石前些日子刚英勇就义,而柔石是冯雪峰的高中同学和挚友。鲁迅坚决要与冯雪峰及其妻女合影,并斥责了许广平。现在想来,冯夏熊颇为谅解:“一个女人有了孩子之后,产生这样的顾及家庭安危的想法也很正常。”1933年拍完这张照片不久后,冯雪峰离开了上海。腹中怀着冯夏熊的冯妻带着女儿,在鲁迅家落脚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鲁迅是冯雪峰的良师益友

  让冯雪峰有机会结识鲁迅的正是柔石。他与冯雪峰一起在浙江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两人因为酷爱写诗而结为好友。柔石去北大读书后,冯雪峰也随之赴京,拿了北大的旁听证,和好友一起听鲁迅上课。鲁迅在故宫博物院搞研究时,冯雪峰则被柔石介绍过去“打小工”。

  1928年初,鲁迅和冯雪峰各自回到上海。冯雪峰是因为“闹革命”而被东北和老家浙江的国民党反动派通缉,所以来沪暂避。他写了一篇《革命与知识阶级》的文章,批评了创造社,肯定了鲁迅,受到了鲁迅的重视。据冯夏熊回忆,在柔石的陪伴下,冯雪峰于1928年12月8日第一次与鲁迅见了面。自此,两人无话不谈。据冯夏熊分析,冯雪峰的父亲仅比儿子年长17岁,家中并不怎么支持他读书,故而他遇到比自己大22岁的鲁迅之后就特别契合。“两人说话口音不同,但是互相听得顺耳。两人都爱抽烟,而许广平最讨厌这个了。”两人经常彻夜长谈,培养出深厚的革命情谊。

  第一个向毛泽东介绍鲁迅

  1933年冯雪峰去了苏区,不久就担任了苏区中央党校副校长。毛泽东很关心外面的信息,加之冯雪峰又是从上海来的作家,就经常与他谈心。当时,毛泽东只是听说鲁迅,就问起冯雪峰。“冯雪峰是毛泽东认识鲁迅的关键人物,”冯夏熊介绍说,“后来,毛泽东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有关论述,就是受到我父亲汇报的这些情况启发。”

  鲁迅在冯妻携子女回义乌老家后,还送钱到镇上开的酱菜铺中,让开铺子的孟姓老板(也是冯雪峰校友)转交冯家妻小。“我妈一直喊鲁迅为大先生。”冯夏熊分析,鲁迅之所以如此善待其父是因为他对中国命运的判断:“鲁迅看准了中国今后的前途在共产党身上,也就是这批年轻人身上。”而这也是冯雪峰把鲁迅介绍给毛泽东的根本原因。

  本报记者 朱光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