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要消失”是自我臆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作家要消失”是自我臆测
2010年03月30日 14:43 来源:时代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鲁迅文学奖向网络文学伸出橄榄枝,作家贾平凹认为这很正常,同时也是一种趋势。他举例说,现在有两种职业正在消失,一种是司机,现在开车已经变成了人的基本技能;一种是摄影家,只要有一台小数码相机,大家都可以拍,“以后还要加上作家,通过电脑和网络,任何人写的文字都可以迅速有效地传播,人人都可以当作家。”(《重庆晚报》3月29日)

  “人人都可以当作家”是不是意味着作家要消失?在作家贾平凹看来,这几乎是一种必然。依据就是如开车成为技能,司机就要消失;摄影成为大众习惯,摄影家就要消失那样,但是,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事实上,尽管很多人士都已经学会了摄影,但是,这并没有防止摄影家的存在,因为摄影家追求的是一种艺术。因此,笔者的观点是“人人都可以当作家”是一种可能性存在,但是,这不可能导致作家的消失,相反,是对作家提出了挑战,对作家的才能和责任的要求大大超过以往。

  网络文学的产生,导致作家与读者之间界限消失,注定了作家将从权威的宝座上跌落,注定了权力将逐渐从写作中退出,也注定了文学写作和诗性语言的贵族特性将趋于瓦解,由书写和印刷媒介建立起来的诗意王国也将面临巨大的危机,紧随其后的是语言的众声喧哗。但是,这不是“作家要消失”的前提条件,而是对真正作家提出的新课题。

  并且,即使“作家要消失”,消失也只能是那种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作家”,如所谓的“专业作家”。在我国,对作家身份进行认定和管理的最具有权威性的机构,就是中国作协。在很长的时期里,加入作协或者说被作协接纳,成为文学写作者获得作家身份的重要方式。20世纪50年代中期专业作家制度的实行,确定了专业与业余作家的分别。专业作家可以获得稳定的生存条件——拥有国家干部编制,也就有了相应的级别、工资和住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做专业作家几乎是所有有志于文学的业余作家的目标,因为成为专业作家不仅意味着创作水准被承认,也意味着生存有了根本保障,可以一心写作,即使不再写也能享受固定的待遇。

  作家长期被置于固定的单位和组织之中,很难再建立创作的主体性。今天,优秀的作家已经变得像白鸦一样罕见,几乎所有作家在写作上、精神上都呈现出衰退的趋势。他们不但无法在读者中点燃灯火,更没有能力吸引新读者,反而跟在过去积聚下来的读者后面,摇旗子,凑热闹,沉浸在集体的狂欢中去了。就笔者的观察,如果说,“作家要消失”也仅仅是针对“专业作家”而言的。

  相反,那种真正担当责任和民众期待的作家不可能消失,并且社会对他们的需要程度会越来越高。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逝世,布什、萨科奇等众多外国政要向俄罗斯表示哀悼。俄罗斯总理普京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并敬献鲜花;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中断休假,亲自出席索尔仁尼琴的葬礼。俄罗斯联邦政府发给索尔仁尼琴家人的电报中说:“索尔仁尼琴的著作和生活可作为整个俄罗斯的道德指南”。笔者以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索尔仁尼琴一样作家的需要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因为他们崇高的人格以及一生维护正义、追求自由的精神永远是人类的楷模。

  因此,“作家要消失”是自我臆测,社会仍然需要那种“铁肩担道义”的作家。

   朱四倍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