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者:《明史》充满圈套 明亡于“文化溃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历史学者:《明史》充满圈套 明亡于“文化溃败”
2010年04月12日 10:28 来源:北京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陈圆圆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十大绝色美女之一,但吴三桂却因她的美貌而降清成为千古罪人。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2003年,朋友提议,一起去袁崇焕祠堂转转吧,正闲得无聊的汗青答应了。

  祠堂在东花市斜街,1952年,北京计划迁走城内所有墓地,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四人联名上书,袁墓得以保留。“文革”期间,祠堂遭破坏,如今这里成了文保单位。

  很难描述那个下午的感受,祠堂外到处是工地,人们正火热地开发着房地产,相比之下,祠堂内实在太安静了,游人寥寥,几个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敬献鲜花。

  北京城的历史实在太悠久,以至于大多数的人忘掉了袁崇焕。“确实该写点什么了。”几乎是一瞬间,汗青动了念头。

  这一动念就是整整7年,看着《天崩地解——1644大变局》终于印刷出来,汗青有点不安:这样偏学术的书会有人看吗?知道“天崩地解”出典的又有几人?

  天崩地解,语出黄宗羲,在那个风雨飘摇、山河易色的时代,他是如此困惑:为什么悲剧无法挽回?为什么先进的文明会被落后者打败?为什么我们总也无法跳出治乱循环的宿命?

  “其实,1644年之前,明已经灭亡了。”7年了,汗青最想告诉读者的,就是这句话。

  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子孔尚任写作的《桃花扇》,成为中国古代四大戏剧之一。同时,这部《桃花扇》也让阉党余孽阮大铖“臭名”远扬。但是我们不应“因人废言”,忽视他的文学贡献,特别是在昆曲发展史上,他功不可没。

  错过明代最伟大文学家

  晨报:在书中,您认为阮大铖是明代最伟大的文学家,这是为什么?

  汗青:这个观点不是我最早提出的,清末陈散原就说阮是500年来第一作者,胡适说他是明代唯一诗人,章太炎、陈寅恪对他文学水准也推崇备至。

  晨报:在文学史教材中,都称高青丘是明朝第一诗人啊?

  汗青:对比阮,高实在差太多了。阮诗追求唐宋趣味,非常严格。此外,他戏剧水平很高,与“临川四梦”相比,后者文人趣味过重,而阮的剧作情节特别曲折,很有现代戏剧的味道,甚至可以拿来拍电视剧。

  晨报:阮大铖文学成就这么高,为何大家不知道?

  汗青:在史书中,阮是“阉党”、“汉奸”,我们惯于“因人废言”,便故意忽视他的文学贡献。在昆曲发展史上,阮功不可没。他离开官场后,在南京创作,一度出现了“无阮不唱曲”的地步,昆曲也发展到了新的高峰,但风头过劲,让当地的“地头蛇”文人们很不爽,所以就联手对他进行诋毁。阮死后,其作品散失颇多,只侥幸保存了一部分。阮大铖一生共写了十部剧,如今只存其四,我认为他的文学成就超过了关汉卿。

  阮大铖是阉党吗?

  晨报:为什么阮大铖要投靠阉党呢?

  汗青:把阮大铖划入阉党,是历史的误会。在魏忠贤看来,阮大铖是东林党人,在魏忠贤搞的“点将录”中,就有阮大铖的名字。

  晨报:那么,为何又成阉党了?

  汗青:阮很有才华,东林党当初也积极争取他,左光斗推荐他到吏部当“副部长”,吏部负责官员考评和升迁,是最重要的部门,当时东林党人魏大中也想要这个职位,两人因此产生了矛盾。左光斗反复权衡,又转向支持魏,阮上任不久,便被逼走了。可魏大中上台没几天,又被阉党陷害,投入了监狱。为掩盖自己与阮争权的事实,就说阮是阉党。魏大中在东林党人中威信很高,他说的话自然是板上钉钉,无可更改。当时一起下狱的东林党人,还有左光斗、黄尊素等,他们都被迫害致死。黄尊素就是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听了魏大中的一面之词,又告诉了黄宗羲,所以后来东林党人卷土重来时,黄宗羲一口咬定阮是“阉党”,把他往死里整。

  晨报:据史书记载,阮曾拉住魏忠贤的马缰,提出建议,才让魏忠贤最终下定决心,将东林党人一网打尽,这不是事实吗?

  汗青:这是子虚乌有的说法,当时阮正在外地,怎么可能到皇宫去给魏忠贤提建议?后来他也自辩过,但没人听他的。所以他在南明时期,对东林党人也是往死里整。这让东林党人对他更加怨恨,于是,阮又成了“汉奸”。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