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大叔,能翻过“文化”这座山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本山大叔,能翻过“文化”这座山吗
2010年04月16日 13:32 来源: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4月11日,在《乡村爱情故事》研讨会上,赵本山开会前开宗明义:“希望专家提出意见,同时给出批评和提醒,多批评、少夸奖!”在赵本山的“鼓励” 下,曾庆瑞教授开篇便抛开客套话,直接为赵本山开起苦口的良药。他认为,《乡村爱情故事》展现了农民生活的很多场景、片断,但缺乏“历史进程中本质的真实 ”。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扁平化、不够典型,没有时代背景下共同群体的特征,是一种“伪现实”,建议“艺术家应当以追求高雅、崇高为目标和境界。”没料到,想听“坏话”的赵本山当场虎起了脸,声称自己“最恨那些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有文化的,而实际在误人子弟的一批所谓教授”。并说,“我敢说,农村生活在座的各位没有比我更了解的,我是你们的老师”。

  这两天,从媒体到网络,虽然对赵本山的喜剧艺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赵本山研讨会上现场发飙几乎是一致的批评声,认为赵本山的冲冠一怒,有失大家风范,暴露的是傲慢与膨胀,对批评家说真话遭羞辱更是表现出强烈的忧虑。

  网友: “赵本山的屁股”摸得摸不得

  俗话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此次网友借用这句话,讨论的话题是“赵本山的屁股”摸得摸不得?

  与此前对春晚小品的争议一样,此次对赵本山的批评占了主流。某网络20000余名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72.8%的人认为赵本山喜剧是“伪现实 ”,60%的网友认为赵本山作品境界不高,68.5%的网友认为赵本山作品比较低俗,基本上呈一边倒态势。 上海一位网友说赵本山在忽悠:“颇有点叶公好龙,既然要听专家批评,却又听不得逆耳忠言。何必先要装成那副礼贤下士的模样?”有媒体也评论,“在反映农民生活阳光一面的同时也应反映农民打工的艰辛,失去土地的痛苦,环境恶化的悲哀。赵氏喜剧大都以笑料贯穿全剧,更像是加长版小品,主要是搞笑,农民的压力、痛苦、追求,并没有表现出来。因此无法从中读懂农民,无法从中看清农村,达不到为农民写心的程度,只是一道快餐。”一位叫力巴的网友说,老赵有言,中国有九亿农民,真正雅的不多。但是我们的文化艺术不能因为雅的不多就来低俗的,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确实不高,但社会是不断进步的,进步是需要教育和引导的,谁能说我们的文化艺术不是在教育和引导社会大众走向光明,走向和谐,走向进步呢?

  但是也有网友为赵本山鸣不平。吉林省一位网友说:“赵本山带领一群土生土长的农民走上了东北二人转的舞台,走上了富裕之路,这在娱乐界本身是个突破,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有哪位艺术家能带领这么多社会最底层的人走上幸福生活?赵本山从来不说自己是高雅艺术,我们一个普通的观众又有什么理由去要求一个最普通的民间艺人高雅呢?”有位贵州网友说,本山大哥是个实实在在的农民艺术家,大家要用农民的心态去品味他,用教授的思维去帮助他,用民族的情感去保护他!

  专家:赵本山的娱乐江湖毁誉参半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晔原指出赵本山翻越了春晚、电视剧和二人转“三座大山”,却翻不过“文化”这座小山,“全国上亿人甚至十几亿人都喜欢赵本山,但只占少数的专家文人这座山为什么翻不过去?”

  赵本山将民间的土文化搬上了大舞台,将“大俗”的审美追求搬上荧屏,许多专家都认为这样做低俗甚至恶俗。虽然赵本山代表了广大农民与老百姓群体,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艺术作品是应该谄媚观众,还是娱乐大众?是专家们最关注的话题。

  今年是赵本山受批评最多的一年,学者吴祚来严厉批评《捐助》,认为小品对弱势群体不尊重,罔顾个人的尊严。他在博客中撰文:“对弱势群体的变相歧视与搞笑,那么无论是受捐者还是捐献者,都毫无尊严可言,无论如何搞笑,它都离幽默很远,而离低级趣味很近。”

  《乡村爱情故事》也饱受争议,一部分人认为剧中人全都小肚鸡肠,背后使坏,且处事方式低级弱智,赵本山把东北人原本爽朗淳朴的形象全都砸烂了。另一部分人却非常喜欢剧中的每个人,认为平常生活本来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剧中写的就是真实的农民现实生活,他们追求完美,敢于面对,热爱故乡。

  更多的学者关注的是“赵本山现象”。魏明伦对赵本山长期垄断春晚评论道:“赵本山垄断春晚,春晚垄断中国人的除夕,它们走到今天,已红得发黑了!”魏明伦说,赵本山上春晚,每年必是压轴戏、每年必得一等奖。“用过去戏行里的话来说,就是‘一龙带九蛟,九蛟带八怪!’”这种把自己队伍塞进春晚,又把广告植入小品的做法“实在是群起而厌之”。

  而著名学者肖鹰认为刘老根大舞台演出,是与二人转毫无关系的低俗的杂耍、逗乐;性的猥亵表演和对残疾、智障、特型人体的恶搞。它的三大怪是:“ 掌声需要讨出来,演员没事互相踩,低级俗套往外卖”。赵本山选择“走低”的娱乐商演路线,根源在于赵本山及其团队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缺少必要的文化基础,他们带着这种低于当代中国平均文化水平的教育程度进入都市文明,却失去了乡土文化的根基,又不能接受先进的都市文明,只能以低俗的方式和内容来媚俗、取悦观众。

  困惑:文艺批评为何越走越窄

  “假如一个人能把全国那么多观众弄乐了,就是最大的慈悲和善良。”这句妄语不啻是平地惊雷——一场“尴尬异常”的研讨会,让人们印象中憨直朴实的“刘老根”瞬间转身为牛气霸道的“赵老大”。专家说真话竟遭羞辱的一幕,更戳破了众多文艺“研讨会”那层华丽的“皇帝新衣”。

  曾庆瑞教授在近日回应媒体采访时说: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再开多少次研讨会,他都会发表同样的观点。曾庆瑞教授对赵本山及其影视作品所寄托的愿望与这次会议的“语境”明显南辕北辙,似乎显得“迂腐”、“无趣”,却又如此难能可贵。

  对一部收视率极高的影视剧作品发表看法,有褒有贬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更何况北京召开此研讨会之前,坊间早已有过不同声音。只不过,如此真话很少出现在研讨会上。

  “与会专家是谁请的?”乍闻消息,这是许多“圈内人”的第一反应。因为现在研讨会怎么开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居然还能发生这样的“意外”?

  “以前这一类的研讨会大都是影视制作公司出面邀请专家学者,一般都是正面肯定的多,最后以‘但是’一转提一点点不足。”记者在传媒大学采访时,媒体管理学领域一位袁姓教授道出玄机。原来,这类研讨会早已有了“潜规则”:受邀参会的学者不仅要具备教授级别,最好还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而发言前能领到一笔丰厚的“研讨费”,主办方的那层意思也就不揭自明了,研讨会开成了“点歌台”,“我付钱给你,你还不给我说些好听的?”

  “你会看到类似研讨会上永远是那么几号人物,专业捧场的。有时候他们‘提携后进’,会带一些青年学者。在这样的场合下,年轻人都迅速学会了话语权和金钱之间的交易,你还指望看到什么直接的、真正的批评呢?”袁教授感叹。

  本报综合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