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乐“变色龙”丹尼尔·霍普首次登陆中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古典乐“变色龙”丹尼尔·霍普首次登陆中国
2010年05月05日 14:10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古典乐“变色龙”丹尼尔·霍普 5月8日首次登陆中国

  上午先练琴,下午开会找赞助

  5月8日,英国指挥家罗杰·诺林顿将率德国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参演国家大剧院的五月音乐节。“古乐专家”诺林顿此番有点反常态:演出曲目将集中在19 世纪、20世纪,还带来了一位与摇滚乐、电影明星频繁合作的古典乐“新人类”———英国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上周末,本报记者拨通了霍普在德国的电话。在40分钟的紧凑问答中,霍普看似花哨实则谨慎的创意袒露无遗。

  音乐 听见了人类精神

  一边在世界巡演一边筹划跨界艺术活动,一边写书,一边在英美电台当主持,丹尼尔·霍普真算是世上少有的古典乐变色龙。记者电话采访霍普的那一天,询问他接下来一天的计划,霍普回答:“上午先练琴;下午要开会,为今年8月一场主题为“气候变化”的慈善音乐会找赞助、邀请艺术家。”

  论及与小提琴的缘分,在霍普6个月那年,他母亲应聘成了梅纽因(已故小提琴大师)的临时秘书。每天霍普都由母亲带着去上班。从那时起直到1999年梅纽因去世,霍普都是在梅纽因身边度过。在这样的熏陶下,霍普4岁开始学小提琴。他记得上世纪80年代,很多学生上门来找梅纽因学琴,其中还有好些中国学生。霍普印象最深的是梅纽因的人文精神:“他常常会为了信念而战。他为人慷慨,善良又率性,曾经帮助过许多国家的人。”

  “音乐活动家”身份下的霍普,以关注集中营时代的创作著称。有一天,霍普开车时,听见了收音机里一首无名氏的曲子,里面有种无以言表的强大力量,驱使着霍普后来去翻资料,发现是个在集中营里的年轻人创作的———作曲者虽然都自知死亡日近,但音乐中却并未充斥伤感与惆怅。他后来发掘了大量集中营内创作的作品,无一例外地“充满了力量”。霍普说,他听着这些音乐,就听见了人类精神。

  霍普的新专辑名叫《空气:一趟巴洛克的旅程》。他认为,在音乐司职娱乐角色、战争手段的那个时代,巴洛克小提琴音乐,有着与众不同的能量:激进且有革新的意味。“我演奏时,就一直努力着把这种能量找出来,让大家看到这种音乐的多元性。”

  作家 “该何时鼓掌?”

  作为“作家”,霍普至今已经出了两本书。从英国搬到德国,跟随俄罗斯小提琴名师查克哈·布隆学习后,霍普用德文先写了回忆录《家庭专集》,后又写了现场音乐会的普及本《该何时鼓掌》。霍普说,欧洲的古典音乐传统虽然深厚,但今天许多欧洲年轻人对于现场演出的常识寥近于无。在书中,霍普试着去解释关于现场演出的一切“为什么”与“怎么样”。

  当谈到音乐会中“该何时鼓掌”这个话题时,霍普对于今天“乐章之间不应鼓掌”的规矩有所保留。他提醒我们:在巴洛克时期,一直到贝多芬时期,“观众都是想在哪儿鼓掌就鼓掌”;甚至到了20世纪,在钢琴大师鲁宾斯坦一次巴黎独奏会上,当出现精彩的段落时,台下“就像爵士乐现场那样,随时响起掌声”。

  霍普说,不应该存在“不该鼓掌”的时刻。他希望音乐会能容许乐迷们更尽情地表达当时的感觉。他举例说,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结束时,“像烟火一样喷薄”,假如观众止不住要表达热烈的感觉,“那可是件美妙的事”。至于有些演奏者因为台下的“干扰”而中途离场,霍普称“不可理喻”。他认为音乐的目的就在于分享,“在诠释与传递伟大作曲家乐思的过程中,与聆听者间产生互动,岂不美哉。”

  跨界 与人沟通的愿望

  《纽约时报》等欧美媒体在评论霍普时,口吻如出一辙:“你永远猜不透霍普的下一步会怎么走”。除了突破音乐各类别的界线,霍普还喜欢融合音乐、文学与戏剧。

  霍普与布朗·道尔(曾主演《约翰·克里斯朵夫》、《走出非洲》等影片)是一对忘年交,从2001年就开始合作:一次是以“战争与乐段”(仿效《战争与和平》做的一个文字游戏)的名义,请来以色列、俄罗斯等地的7位乐手同台演奏,由布朗·道尔在一旁朗诵歌德悲剧《爱格蒙特》里的独白。另一次,是借2006 年莫扎特诞辰250年的名义,霍普策划了“不插电莫扎特”的活动。全年365天,布朗·道尔每天在德语世界电台里读一封莫扎特的信,穿插着室内乐团的演奏。霍普觉得,一位出色的演员,要在乐段之间朗诵语句,这对演奏者会很有启发。

  霍普定期会在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公共电台主持音乐节目,也会不定期在网上贴视频日记。霍普说,这一切,全都出于一位音乐痴的表达欲,以及与他人沟通的愿望。

  上周,霍普启动了“琴弓项目”,这与他在两年前策划的“东方遇上西方”活动,实际上都是霍普的“取证”旅程———他认为:东西方的音乐,究其根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彼此相通的。

  霍普还打算在年底带着DV再来中国一趟,去寻访二胡、与提琴嫡亲的乐器发源地的传统与历史。在他看来,西方古典音乐也许能与中国本土乐器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成就新的音乐形态。

  采写/本报记者 张璐诗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