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拍经典非要“颠覆”吗?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重拍经典非要“颠覆”吗?
2010年05月10日 15:21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年是经典的重拍年,随着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在荧屏上揭开战幕,紧接着还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陆续上演。尽管《三国》刚刚开播,但已是叫好和板砖齐飞——人们对于电视剧的关注,其实更是对经典的关注。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经典不属于个人,里面不仅包含整个民族对于历史不同于官修史书的认知,也包含对于集体记忆的积淀,和对于民族情感的寄托,其中爱恨情仇民间化的表达,使得我国四大名著已经成为了大众集体的创作。因此,面对这样经典的重拍,很能够考验编导演,也能够考验观众:是对于经典艺术和电视现代艺术相互结合、彼此关照的考验;也是对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情感温故而知新的考验。

  因此,创新从来不是重拍经典之敌,谁都不想走前车之老路。这里所说的创新,包括对艺术和制作的现代化技术的双重投入。但是,这些创新的出发点一定来自经典本身,而并非对经典的背离,甚至完全的解构和颠覆。因为那样做,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创作属于你自己的新品种,却已经和经典背道而驰。

  我国四大名著里,特别是《三国演义》,和历史交融互现甚至矛盾抵牾更为密切,很多人都愿意用《三国志》来质疑《三国》,殊不知我们拍的并非是《三国志》。重拍的新版《三国》,之所以遭到那么多的板砖,因为它颠覆了《三国》原著里扬刘抑曹的基本艺术主旨,将一个已经完全艺术化和民族化的白脸曹操,翻案为乱世里的一代英雄。尽管为其披挂了国家统一的一袭耀眼的红袍,但这样的曹操已经不是经典里的曹操,也不是民族记忆、大众情感、民间里言说的曹操。当然,你完全可以拍一个你心目中曹操的崭新形象,但不要假借《三国演义》的外包装。因为这毕竟是两回事。

  为曹操翻案的戏,并不新鲜,历来都有,近代以郭沫若的戏剧为最。如今重拍《三国》,旧话重提,借经典之壳,将一世奸雄翻案为一代英雄。显而易见,大众心目渴望赋予刘关张主角人物身上的正义、仁义与道义,便有所弱化,乃至李代桃僵成为涂抹在曹操脸上的一道腮红。如此的思路,经典的桃园三结义等情节,当然就被忽略不计。这样的颠覆,表面看是历史与艺术的错位,其实是我们如今对于政治与战争以及对于历史人物的价值观的新的认知和判断,有些混乱,并自作主张地移植到了经典之中。

  重拍经典,从来都是一条经久不衰的艺术之路,好莱坞重拍自己的经典不知有多少,而且近年重拍东方经典,为其开辟新品种,开拓新市场。因此,重拍经典,不是坏事,值得努力。只是我们对于重拍经典的认识,首先需要提高。颠覆和解构,并非是重拍经典创新的唯一之路。漫长岁月里淘洗下来的经典,值得我们一次次地重拍,却不是非要二八月乱穿衣一样,每次重拍都要把它们装扮成新娘一样簇新;或把经典当成魔术,非要一次次地令其花样翻新。在重拍经典时,保守主义也许比激进主义更需要;在与众相同之中拍出属于自己独有的那一份韵味,不见得比别出机杼的与众不同更容易。

  重拍经典,需要我们艺术的积累和准备,不需要一窝蜂地扎堆儿,不需要抢占地盘一样先下手为强。好莱坞当年由费雯丽和盖博主演的电影《飘》,如今已经过去了71年,没有人敢涉足重拍,这是一种尊重——尊重那曾经的一种高度。

  经典是一柄双刃剑,重拍经典挑战人们对经典的情感和记忆,从这一角度而言,重拍经典很容易费力难讨好,因为有些像唐吉诃德大战风车一般,面对对于经典耳熟能详的大众的挑战,即便有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本事,没准还要败走麦城呢。

    肖复兴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