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贤:从代言知青到探究历史 将投身家族史写作——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邓贤:从代言知青到探究历史 将投身家族史写作
2010年05月11日 11:19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纪实文学大家完成转型之作 《大转折》后要深入家族史

  邓贤 从代言知青到探究历史

  作为纪实文学作家,邓贤以描写云南知青和抗战两类题材而著称,并因此多次获全国性大奖。不过他最近的新作《大转折》却完成了一次转型:从大历史的角度重温国共对决的过程。而他接下来的新作更将回到自己的家族史:祖父是民族企业家,父亲是华罗庚的弟子,家里还能和蒋纬国攀上亲戚。为什么要从国族历史转向家族传奇,邓贤就此接受了本报专访。

  少年

  因家族而梦碎

  邓贤是“文革”后的第一批中学生。他获得了两届成都市中学生团体冠军,并进了省乒乓球集训队。集训快要结束的时候,军代表找邓贤谈话,开始就背了一串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邓贤当时脑子一蒙,他知道这些语录是有针对性的。军代表说,现在正式通知你,经过审查,你的家庭出身需要你重新回去改造,你这样的人不批准进乒乓球队。

  邓贤的祖父张松樵(又名邓旋宗)是民国时期武汉著名的纺织工业家,他从7岁进城讨饭,通过自己的奋斗建了七个纺织厂。邓贤的父亲参加过抗战,当过中国驻印军的战士。邓贤外祖父那边更了不得,叔叔石凤翔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是中国纺织工业教育的先行者,石凤翔的女儿石静宜则嫁给了蒋介石的二公子蒋纬国。“文革”伊始,邓贤家里自然也被抄家,不过尽管家庭此前已经多遭变故,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对邓贤来说仍然是晴天霹雳。多年后,兵乓球成了他的业余爱好,他曾和瓦尔德内尔过过招,韩国乒乓球名将安宰亨等人来到邓贤所在的俱乐部打球的时候,年轻很多岁的安宰亨开始连皮鞋都没脱,结果第一局就被邓贤稀里哗啦打得败下阵来。

  心灰意冷之际,邓贤放弃了留在工厂做工人的机会,报名“上山下乡”。1971年7月7日,邓贤与其他1200多名知青一起,登上了开往云南的列车。邓贤在这里进入的具体编制是,云南建设兵团3师10团3营5连。而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王小波则在同一个团的3营2连,和他隔了一条河。后来邓贤当司务长,王小波在后勤,邓贤去打米时遇见过他。“王小波外号叫野牛,瘦瘦的,其实一点也不野。”

  1975年的一天,邓贤在工地上读报纸,得知当年和他一起在四川兵乓球集训队受训的女队员,著名学者杨明照的女儿杨莹,代表中国第一次复出参加世锦赛,和朝鲜的朴英玉一起获得了女子双打世界冠军。“我当时差不多立刻晕死过去。因为不是我不努力,也不是我不优秀,而是先天注定了我是一个背负原罪的奴隶娃子或者贱民,你再努力也没有用。”

  《大国之魂》

  父亲身上的民族精神

  邓贤没有想到,命运的转机会在1977年到来。那年他从广播里听到了高考恢复的消息,却将信将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直接从工地去了考场。没想到高考作文居然获得了满分,并被《云南日报》发表———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后来他发表了《列车,滑向深谷》、《疯狂的枪声》等10部中篇小说和纪实作品《昆明虎案》,算是登上文坛的热身之作。他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则是因为《大国之魂》。

  1987年,邓贤将要调到四川,他准备创作一本写知青的书。在云南省作协那边请了两个月的创作假,带上200块钱路费。结果在松山大垭口遇到塌方,被堵在了那里。在帮路边的一个老石工打石头的时候,这位老人告诉邓贤,这里曾是中国远征军和日本人作战的战场,曾有十几万中日大军在此激战。日本守军全部战死,中国远征军伤亡逾万,血流成河。这座山满山战壕,坦克壕、烧坍的地堡,松树上还有弹痕。在不远的路边的树林里,老石工带他找到了一座坍塌的石碑,残破不堪,上面还有很厚的灰尘,只有中间几个大字依然很清晰——“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松山阵亡战士纪念碑”。

  邓贤突然就想到了远征军,他的父亲可能在这里打过仗。尽管他不太知道父亲的经历,但是,父亲的这一段经历曾经影响了他那么多年。回想十几岁的父亲曾经与日本人打得血流成河,邓贤心中非常震撼。

  两个小时后,道路疏通了,但是邓贤没有走。大垭口有一家小店,下面是鸡毛店,上面有两间房子,木板的,他住了下来。当地人告诉他,曾有一段时间,下雨时山上流下来的水全是血水和尸体泡烂后发臭了的尸水,抓一把土全是炮弹皮。在山坡下的一户贫穷人家里,日本兵的子弹壳一个卖5分钱,一个没有爆炸的炮弹5块钱。

  邓贤产生了极大的敬畏感和重新探索历史的冲动,他背着书包,在怒江两岸的松山、腾冲和高黎贡山脉走了两个月,搜集了大量资料。回到成都后,他请求父亲把自己的所有经历告诉他。并且一一采访了父亲在成都的六七十个健在的战友。由家庭的历史一下子跳跃到民族的精神,《大国之魂》就此完成。

  《中国知青梦》

  为一代人的尊严代言

  如果说,《大国之魂》首次让邓贤从地域性作家走向了全国乃至海内外,那么,《中国知青梦》、《中国知青终结》、《天堂之门》等著作则奠定了邓贤“知青作家”的地位。

  云南建设兵团的知青开始为返城而抗争的时候,邓贤正在读大学。他目睹了全过程,也参与了全过程——除了最后的抗争以外。邓贤理所当然地站在了自己同龄人一边。当时,整个大返城的事件轰轰烈烈,邓贤从头到尾都经历了。

  那一段时间,邓贤在学校成为了搬运工,专门给过往的同学帮忙,蹬三轮车去车站接人,然后就蹬到火车北站。办完行李托运后,把他们送上车。知青回家那种大溃败的场面,邓贤看着非常心酸。但真正哭的时候还在后面,知青回城以后是另外一种生活,二十七八岁的他们一切又从零开始,要技术没技术,要文化没文化,要工作还没工作。这些,全部成了邓贤的写作动力。

  1991年,一个知青老板出资,邓贤回了云南,走了三千公里,在28个农场搜集资料。这些档案记录了一代人经受的炼狱之苦,邓贤觉得自己应该把它反映出来。当时最让他感到锥心刺骨的,就是《中国知青梦》中写到的十个女知青被烧死的故事:十个平均年龄还不到17岁的女知青,下乡后的前五天都是学习,第六天开始劳动,干的是打土砖的重体力活。由于非常累,晚上睡得很死。连队一个来自上海的男知青班长,晚上偷偷地看一本黄色小说——杨沫的《青春之歌》,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结果煤油灯打翻,一下子蚊帐着火,竹子,油毛毡都是易燃品,把女生的宿舍也引燃了。男生跑出来之后才发现还有这个班的女生没出来,最后找到十个女生的遗体,她们紧紧抱在一起,最长的一个人烧得只剩下一米。邓贤去了十个女生的坟前,坟下长出一棵樱桃树,邓贤想,那肯定是女知青的灵魂。他给她们磕头,鞠躬。后来,邓贤在鲁迅文学院讲到这一段的时候,当场嚎啕大哭。

  自己的痛苦,其他知青的痛苦,考验着邓贤的神经。在《中国知青梦》里,他追问什么是最宝贵的。为什么这一代人会发出那么强烈的怒吼,不回城毋宁死。“回城实际上只是一个形式,恢复做人的基本尊严和权利。”邓贤说。

  1992年,邓贤的《中国知青梦》在《当代》第5期刊出,这部作品以丰富翔实的资料,首次披露了知青大返城的内幕和全过程,以及边疆兵团战士的血泪档案:百人卧轨,千人绝食,万人下跪等内容。很快,这部作品就轰动文坛。

  探险史

  孤身卧底金三角

  1998年夏,邓贤到泰国参加一个笔会,得知金三角部分开放,他回忆起自己当年待的地方就跟金三角一沟之隔,曾经见过太多的边民背鸦片过来,然后被兵团战士抓住。他“忽然发现一个世界性重大题材原来我伸手可及。”

  邓贤之后一直留心做调查,希望找能够帮助他进金三角的人。最终他找到了一位丰先生。丰先生告诉邓贤,自己算得上土生土长的金三角人,国民党残军第三代,从小当兵打仗,给大毒枭坤沙当过副官。他父亲为原国民党残军第五军三十师上校师长,现为美斯乐自治会会长。丰先生告诉邓贤,自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以来,在广大金三角山区已经自发形成数以百计的汉人难民村,栖息、繁衍着数百万没有国籍的中国难民。后来,丰先生亲自派车送邓贤回宾馆,并表示愿对他今后采访提供必要帮助。

  有一次,邓贤因为贪心不足想去抢拍枪战后战场上的尸体,被人误会,抓住捆得像个粽子。还有一次,他发现有人在密林里跟踪自己,他设计了抢劫、杀人灭口等多种可能性,并且拿起了树杈准备搏斗,可是当他转身面对来人的时候,他脑子嗡的一响,连棍子也落在了地上。邓贤看见,那人手中有把枪,这位平时自认为意志坚强,下过乡、吃过苦、上过学、扛过枪的作家腿一软,瘫坐在地上。幸运的是,后来这个人成为了他的朋友。

  金三角的国民党残军多为李弥前第八军的老部下,他们不少是因为邓贤曾在《大国之魂》中专章描写过第八军血战松山的悲壮场景而接受了他的采访。加上邓贤是在云南7年的知青,写了《中国知青梦》。而当年不少流浪到金三角的知青都曾在当地学校教书,被现在金三角华人的后代视若恩师,有时候,他们的名字就成了邓贤的敲门砖。他采访到了金三角总指挥雷雨田将军,参加了第三军军长李文焕的葬礼,并接触到一些大毒枭。

  有一天,邓贤去看金三角汉人的坟场。金三角孤儿寡母多,残废男人多,公墓乱坟多。他在那些坟茔间徘徊,直到落日时分。突然,邓贤发现,数以千百计的坟墓,一律整齐地面向北方,而北方是中国的方向!后来,邓贤陆续考察上至汉人领袖、下至各处汉人难民村墓地,发现它们居然全部惊人地相似,无一例外。这些流浪的中国人,无论他们生前都做过什么,当兵打仗、离乡背井、走私贩毒、龙蛇争霸,他们死后都亲热地挤在一起,背向金三角,背向异域和陌生的印度洋,他们永远面向北方,那是他们共同的祖国和故乡!那一刻,邓贤流泪了,他想起了日本电影《望乡》。

  这一切,成就了2000年的一本大畅销书,邓贤的《流浪金三角》。

  大转身

  一个家庭的百年

  在邓贤的写作生涯中,新书《大转折——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也是一次转折——在抗战和知情题材外,他开始进入历史类题材的纪实文学写作。

  4年前,某剧组找到邓贤,希望拍一部解放战争题材的电视剧。邓贤也想借此机会在写作上做更多尝试。他应承了下来。至今,邓贤也没有拿到电视剧本的报酬,电视片也未播出。而邓贤的《大转折》在经过近10次修改,删掉75处内容后,终于通过审批率先出版了。

  为了写作本书,邓贤陆续查阅了涵盖经济、政治、军事等数千万字的资料,走访美国、日本和国内十余省市,调查采访了大量当事人和亲历者,去年,邓贤到美国讲学,他抽了9天时间在胡佛研究院办了一张阅读证,为的就是去看里面收藏的《蒋介石日记》。按规定,这本日记不能影印和拍照,只能抄录。然后,他在青城山闭门四年,写成了这部读解中国大历史的书。他紧紧抓住胡宗南攻占延安开始后的700天里国共对决的三个转折点——胡宗南攻占延安;孟良崮之战;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以此来揭示国共形势逆转的原因。他试图深刻描写毛泽东的夫妻关系,但这些内容都未能出现在最后出版的书中。

  而邓贤接下来将投身自己的家族史写作,他对自己的爷爷七八岁进城要饭,创建一个纺织王国的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他父亲是华罗庚的学生,一个非常优秀的工程师和教授,早年以富商之子的身份报名加入远征军进入印度与日本人作战,他一生都在运动中间度过。“那个火本来可以燃得很大,但是就不给它氧气,它就闷着,冒了一辈子的烟。”邓贤说,“我的经历也非常丰富,也很典型,我们三代人是一百年,这也是中国的一百年。”

  记者 张弘

  邓贤 纪实文学作家,1953年生,曾在云南边疆当知青七年。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纪实文学《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中国知青终结》、《流浪金三角》等。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