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熙:玉皇阁夹道童年的甜水谣与苦水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从维熙:玉皇阁夹道童年的甜水谣与苦水歌
2010年05月11日 15:45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消逝的胡同

  玉皇阁夹道童年的甜水谣与苦水歌

  暮春时节,出于怀旧之情,我去西城寻觅我刚到老北平时,曾经居住过的玉皇阁夹道。尽管“的哥”告诉我,这条小巷可能早就消失了,我也确信它不存在了;但升腾于心中的觅故情怀,依然让我没有在中途下车。

  到了平安里,我沿着平安里大街徒步西行。不但玉皇阁夹道无处寻觅,就连与夹道相邻的翠花横街也荡然无存了。那儿曾是小吃一条街,我刚从家乡到北平的时候,还是个娃儿,姥姥和姥爷带我出来的时候,常常在这儿给我买“棉花糖”吃,那一团团的糖花,有点像是天上的云絮;当我把那甜甜的糖花送进嘴里时,也就一两秒钟的光景,那云絮就化为乌有了。这是我心灵深处,唯一一曲童年的甜水谣。

  但留在我心灵深处更多的是苦水歌。记得,当年小巷报晓的不是大公鸡的晨歌,而是拉粪便的大车,那吱吱啦啦干涩缺油的车轮之声,在黎明时分十分刺耳。难怪当时老北平流传着这样一首歌:

  粪车是我们的报晓鸡

  多少的声音都跟着它起

  前门儿叫卖菜

  后门儿叫卖米

  这是雕刻在我童年心窝中永恒记忆。记得有一次,粪车到玉皇阁夹道淘粪,两个坏小子偷偷拔掉了粪车筒上的木塞,那臭气熏天的屎尿,便从洞眼流了出来,让夹道内的住户,家家都关上院门和窗子。粪车走了。警察来了。坏小子没有逮住,便让夹道里的家家户户出来清理屎尿。记得,我和姥姥拿着铲子和扫帚清理那些东西时,鼻孔塞进棉花球——尽管这样,还被恶臭熏得晕头涨脑。

  今天,这儿已然叫富国小区了,不用说夹道已无踪迹,连那片残破的房舍也景物皆非 ——代替它的是高耸的楼群和宽敞的街道。我询问小区一位手里磨着硬木核桃的散步老者,他说我迟到了14年;1996年这儿进行拆迁,到本世纪初已经大道笔直、高楼林立了。与我交谈的老者,见我神色恍惚,询问我说:“你是来觅故的吧?”我告诉他我童年生活在这儿。他说他小时候家在翠花横街,与我只有百十米远。

  老乡见老乡,彼此便口无遮拦了。我问:“你还记得老北平那首报晓的歌儿吗?”老者很开放,竟然放声唱了起来:“粪车是我们的报晓鸡……”。他唱一句,我唱一句,没有唱完这首老北平的晨歌,我俩便都笑了起来。他说他可不是拉粪车的,他过去是摇煤球的。少年时代拉着扳车,走街串巷给住户送煤球。我说:“说不定你还给我们家送过煤球呢!”老者拉起我的手说:“2002年,我们这些拆迁户,都搬到新楼里来了,你是不是到我家坐坐,我们好好叙叙旧,在我家喝上两盅?”我谢过这位老者的美意,告诉他我想找一下玉皇阁佛楼的旧址;当年,它就在夹道的最南端,人们虔诚地称呼它佛楼,实际上是个只有上下两层的残破阁楼,上边供着有一尊朱唇大耳的玉皇佛像。

  一提佛像,老人来了兴致。他说:“你在那儿进过香?”我告诉他,在我小学快毕业时,姥姥曾带我去那儿烧香叩头,目的是为了我能考上一个名牌中学。他说:“我也在那儿拜过玉皇爷;不是为上学,而是能把拉煤球的板车,换成一辆电驴子,结果没能如愿。到了新中国成立才如愿以偿,不过那不是开车送煤球了——我开公交车,一直开到退休。”

  见老人如此坦诚,我也竹筒倒豆子,对他口无遮拦地说起了自己:“名牌中学我倒是进去了,可是因为我厌恶数、理、化,进了当年有名的北平二中后,小代数得过零分,初一便当了降班生。”

  老人哈哈大笑起来:“后来呢?”

  “我离开北平,到通县读初中去了。”

  我俩边说边走,停步于一座高高的写字楼前。他告诉我当年玉皇阁佛楼就在这儿。面对车水马龙的街道,面对着这座金碧辉煌的写字楼,觅故寻梦之行虽然感到失落,但对岁月的更迭和历史的跨越,却由衷地感到惊愕。忆旧是人类共有的本能,如果失去了这个生命基因,人的生命会空如一张白纸;但如果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有可能变成一具时代的木乃伊。

  老人见我沉默失语,便拉我坐在楼边的石阶上。他问我新中国成立后是干什么的,我告诉他我在北京日报是个“码字的”。他把手里的木核桃磨得咯咯作响,两只眼睛直视着我说:“我看你可不像是排字工人。老弟,你来圆梦寻故,我可是陪你大半天了,你说话可要对得起你的老邻居。”我说:“记者和编辑不也是‘码字’的吗?”“再后来呢?”我不愿意对一个阳光老人,倾吐我的“苦难经”,便从石阶上站起来说:“不能让老街坊白当半天导游,咱们找个老式餐馆,一块去品味一下北平小吃吧!”

  他应了声“好”,便带我从大街拐进一个小巷。我俩喝二锅头、吃炸酱面之余,不忘提及玉皇阁。他说:“九天之上的玉皇大佛,一定会保佑今天又来朝圣的两个北京老头儿的——因为我俩在童年时都给他磕过响头——哈…哈…哈…哈…”

  从维熙简介

  从维熙,1933年出生,河北玉田人。195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到2009年底已出版67本书,其中部分作品已被译成德、日、法、韩、英、俄和塞尔维亚语出版。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