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的“病”谁来“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真人秀的“病”谁来“疗”
2010年06月02日 15: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因其残忍的画面和压抑的镜头,争议极大的江苏卫视真人秀节目《密室疗伤》播出两期后即停播。但该节目发言人陈群峰并不承认是被广电总局下令停播的,表示停播主要源于“内部调整”,并称“方案完善后将恢复播出”。

  《密室疗伤》定位为心理治疗节目,将一位嘉宾置于四面皆为电视墙的“密室”之中,用的却是所谓的“暴露疗法”——反复用大画面播放嘉宾最不愿看到的东西:蛇、蜘蛛、死去的亲人、男女偷情的画面等,同时心理治疗师用命令的口气“建议”嘉宾去“面对”这些画面,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嘉宾的心理防线全面崩溃,以最原始的方式如哭号、抽搐、恐惧等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真人秀节目是兴起并流行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后被中国电视台借鉴的一种节目形态。它集中了纪录片的纪实手法,电视剧的故事性,通过暴露节目参与者的情感或身体隐私来取悦观众,满足部分人群的“偷窥癖”和“暴露癖”,进而创造收视率并最终获得节目制作人想要的经济回报。近年来,国内的真人秀节目从娱乐类到情感类,相继掀起了高潮,占据了不少电视台的黄金时段。

  有专家分析此类节目诞生的间接社会原因是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当人们找不到一个倾诉内心情感苦恼的空间时,情感类真人秀节目便应运而生”,“而且通过邀请一些婚姻专家、心理学专家等,也能帮当事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内心的情感困境”。

  然而为能吸引眼球、引起话题,情感类真人秀节目在噱头上不断升级,已脱离了其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初衷”。正如网友所评论的,《密室疗伤》节目为嘉宾所提供的“暴露冲击疗法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来访者,从专业和负责任的角度讲,心理治疗也不应该是公开的。希望有责任心做公益的人不要把公益做得商业化和娱乐化,因为人的生命是不能用来儿戏的。对于不适合这种疗法的病人,这么做简直就是制造灾难。”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波兹曼在抨击病态娱乐文化的《娱乐至死》一书中,形象地描述了泛娱乐化时代的电视节目挖空了人们的脑子,削弱了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的游戏。当今社会是消费社会,物质生产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人们在消费思想指导的文化刺激下,感性欲望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连审美也变成一种带有商品购买性质的行为,审美对象则成为一种满足欲望的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民众需要有一种觉醒,需要进行新的文化启蒙,因此媒体提高自身的素养责无旁贷。电视作为一种主要的社会信息媒介,担负着传播社会公共文化的使命,应当自觉地传播积极、健康、有益的社会文化内容。对那些低俗、荒诞、色情、变态的内容应持批评的态度,并加以必要的道德规范。然而鱼与熊掌很难兼得,传媒行业作为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有着自己惯常的经济轨道,因此,如何实现收视率的砝码与文化传媒社会公共责任的平衡,不仅考验着制作人的智慧,更关系到整个电视产业发展。

  无论《密室疗伤》宣称的其对于部分人群心理疾病治疗的帮助是否真正起到了作用,笔者所关注的是,在此类节目中暴露出来的媒体的社会责任的缺失和大众心理的扭曲,他们的“病”又有谁能“疗”呢?

  本报实习记者 杨浩鹏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