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于青歌赛之“反复”就为满足公众好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余秋雨于青歌赛之“反复”就为满足公众好奇?

2010年06月25日 14:4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余秋雨于青歌赛之“反复”就为满足公众好奇?

  第14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组个人决赛第一场21日晚举行,让不少观众意外的是,当晚的比赛取消了文化考核一项,只考核音乐素质。不少观众对此拍手称快,有观众表示:“虽然大多数选手实在没文化,值得批评,但余秋雨的点评实在太啰嗦了,这下好了,耳根清净了!”

  在“不能没有你,相当有文化的余秋雨”的网友呼吁中和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组委会的努力下,余秋雨的“再也不参加青歌赛”的所谓“誓言”烟消云散。只是“余秋雨的点评实在太啰嗦了”的观众不满声让“传承文化,何乐而不为呢?”余氏论调多少有些苍白和无力。

  在青歌赛舞台上,余秋雨再次成功“喧宾夺主”,成为观众和舆论的焦点,当然,也为青歌赛增加了争议性“看点”,从此种意义上说,这恐怕是组委会愿意看到的吧?

  其实,青歌赛所谓的文化考核是不是真的考量出歌手的文化素养,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尽管选手们的诸多雷人回答印证了文化素质之低的客观事实。不过,就笔者的观察,文化素质较差,不仅仅是歌手们的问题,是与整个社会相关的问题,就余秋雨的问题来说,现实中回答得更差的,不是没有吧?

  那么,我们该如何审视余秋雨和青歌赛的“风景”关系呢?真的是“不能没有你”吗?“举办青歌赛的目的和意义何在呢?还不如为余秋雨老师办个文化艺术专场讲座来得实际!”这是观众的心声表白,但显然是没有真正理解青歌赛和余秋雨之间关系的说法。就笔者的观点,青歌赛主办者之所以“邀请,反复邀请”余秋雨,除了名义上的为了文化考核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其他学者所不具备的,那就是余秋雨本身所具有的争议性和“话题性”。可以说,在舆论的议题设置中,余秋雨本身就是一个筹码,更何况,再加上一个“青歌赛”,作为主办者,恐怕不会不知晓这点吧?

  进一步说,所谓的文化素质考核很可能是一个幌子,一个吸引收视率的“法宝”:当你对选手们的雷语“愤怒”时,当你对余秋雨的样子表达不满时,主办者得到不正是想得到的东西——关注度和争议性吗?

  笔者一直怀疑文化素质考核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要知道任何一个个体都存在知识盲点,如果仅仅因为某个问题的“无知”而被扣上素质差的帽子,对我们来说,难道不是一种更大的无知吗?当我们对“一考订终身”的高考表达不满时,认为一次考试不足以显现一个考生的水平,何以又对歌手们的文化素质考核如此热心呢?除了在期待选手们“露丑”外,恐怕是把文化素质考核当成了舆论现象所导致的吧?

  余秋雨的青歌赛,还是文化的青歌赛?这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不过,隐藏其中的口水大战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这种口水恰恰是大众文化的滋生物,没有什么神奇和妙处可言,却恰恰印证了社会在大众文化驱策之下的迷失和盲动。

  从本质上说,余秋雨和青歌赛的吊诡关系,既可以说是大众对精英文化的好奇,也可以说是公众对精英文化的消解,而青歌赛之所以“邀请,反复邀请”余秋雨,仅仅是对公众好奇的一种策略性满足。

  朱四倍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