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 谋臣择明主多有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 谋臣择明主多有功

2010年06月25日 15:24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主持人: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主讲人:段启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主持人: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周瑜就对孙权说:“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后魏蜀吴之所以能三足鼎立,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周围各有一大批才智过人的能臣与骁勇善战的武将。老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下面请段启明先生演讲,大家欢迎。

  主讲人:三国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应是指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280年吴国被灭,这六十年的时间叫做三国。但是《三国演义》没有受这个限制,实际上是从东汉后期,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写起,达百年时间。在这个时间里,风起云涌,各地的军阀都起来发展自己的势力。《三国演义》把大大小小的战争写得非常精彩,我们看看他写战争,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不重点对战场上厮杀的描写,而是重点写战争前后双方的智谋较量。有的学者统计过,《三国演义》里面一共写了四百多处智谋的较量,而这些计谋,绝大多数出自于谋臣。

  一般来讲,谋臣比较有才干,有思想。但同时,他们也有一个人生的哲学,那就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也有一点儿双向选择的意思,君主要选择一些谋臣为他做事,谋臣也要选择君主。所以说诸葛亮在择主时是那么谨慎。

  如果说特别突出个人的作用,对于历史发展的解释也可能不是很科学的,但是《三国演义》充分体现了这种人谋的重要性,则很值得注意。不是老讲,魏吴蜀,分占天时、地利、人和嘛。诸葛亮在很多地方讲人谋,人谋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所以《三国演义》把这些谋臣写得非常生动。首先《三国演义》所写的关于全局性的谋略都是由谋臣提出来的。

  诸葛亮的隆中对,对天下大势有非常准确的分析,从而确定了联吴抗曹的总体战略。东吴的鲁肃,他对当时整个形势也作了分析:曹操“不可卒除”,不可能马上把他消灭掉,我们现在应“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然后“竞长江所极,据而有之”,这对孙权来讲也是极大的启发。曹操也是,他取得了极大成功的策略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策略,而提出这个策略的恰恰是他手下的大谋臣荀彧。当汉献帝历尽艰辛回到洛阳时,荀彧告诉曹操:一定去把汉献帝请回许都。由此确定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

  其次,《三国演义》里写了很多战争,特别是历史上几次有名的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这几次战争的描写是非常生动的,但是我们看战争最后胜负的决定都依赖于谋臣的策略,突出表现了谋臣的作用。大家看官渡之战,这场战争对历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战胜袁绍才能使曹操统一北方,所以官渡之战的胜利对曹操来讲是关键的一步。这场战争,在我们中国的战争史上非常有名,为什么?它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因为当时袁绍是七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七万人马,相聚于官渡,曹操在官渡坚持了两个月,觉得没希望了,处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在许都留守的荀彧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在现在的情况下,第一要坚持,因为当时曹操很想撤退了;第二等待形势的变化,荀彧看到了形势要有变化;第三用奇谋。曹操接到这封信,大喜,在官渡坚持下去,最后以少胜多。这是荀彧给他出的主意。荀彧的眼光是非常犀利的,看得见当时形势的变化。而在具体细节上,曹操的胜利也是靠了一个谋臣——荀攸,荀攸本是袁绍手下的谋臣,但是袁绍是一个没有大志的人,所以荀攸离开了袁绍,投靠了曹操。正是荀攸的计谋,曹操才取得了胜利,因为荀攸告诉他,袁绍军队号称七十万,他的粮草都在别的地方,到那里把它烧了,他必然就乱了。荀攸非常厉害,给曹操出了这个主意,曹操就是按照荀攸的计策去做,结果大破袁军,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