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典纪长河——中华黄河圣坛印象(图)

2011年04月29日 14:41 来源:宁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典纪长河——中华黄河圣坛印象(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暮色降临,黄河大峡谷金沙湾一带更显灵性。

  河水在大峡谷的臂弯里舒缓流淌,依山傍水的中华黄河圣坛庄严神圣,与这里的曲峡长河浑然一体,宛若一个在母亲河边守望了数千年的历史珍藏。

  华夏大地,礼仪之邦。祭祀天地山河,追念先祖先烈,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黄河金岸建设,自去年秋天至今年春天,自治区政府组织班子成员和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先后3次赴金沙湾调研、考察、论证、选址、研究规划,并召开现场办公会启动“中华黄河圣坛”建设。这项工程集千人智慧,融悠久文化,纳炎黄子孙深情,书写宁夏625万回汉各族儿女感恩黄河母亲的华彩篇章。

  二期工程即将接续,参观者已惊叹不已。浸没在民族自尊自信、归属认同、震撼感召之中,人们不禁发问:这一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书写了多个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集纳了中国历史学泰斗、著名民俗学家、策划设计师、学者、艺术家、民间巧匠传人智慧的文化精品,何以出自沿黄14个省区中疆域最小的宁夏回族自治区?

  吮母乳一滴千秋感念慈恩,卧摇篮三夜万世魂系亲情。一条河,一座坛,千里奔腾路,万顷赤子心。

  如果把黄河比作母亲,宁夏无疑是她最恩宠的孩子。从“天下黄河富宁夏”到“黄河圣坛矗宁夏”,是宁夏回汉各族儿女的情感朝圣与发展渴望的不期而遇

  黄河水,天上来,不舍昼夜,奔腾万里,积淀出举世无双的大平原,为中华儿女缔造了广袤的生存发展空间。

  从青藏高原挟泥沙而下,滔滔黄河穿峡越谷,雷霆万钧。仿佛唯独对这片土地钟爱有加,劈开黑山峡从中卫进入宁夏,母亲河一改狂野暴躁的脾性,变得温婉柔和,恬静如诗。

  宁夏引黄灌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如果没有黄河水的滋养,将是一方不适宜人类居住之地。自秦汉至今,宁夏筑坝修渠,引黄灌溉,历经2000多年,形成了地势平坦、面积广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银川平原与卫宁平原,成为闻名遐迩的塞上江南。“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些民谚生动描述了黄河对宁夏的钟爱。这种丰富、独特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孕育了黄河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等多种文化在宁夏共生共荣,也形成了宁夏开放、包容、和谐的文化生态,彰显了母亲河海纳百川、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精神。

  “没有黄河,就没有宁夏;没有黄河,就没有塞上江南的富庶。”从咿呀学语到读书明志,这样的启蒙教育在每个宁夏人心中根深蒂固。

  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发展,宁夏的文明史是一部与黄河水乳交融的历史。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宁夏沿黄城市渐次崛起,以43%的土地,集中了全区60%的人口,创造了90%的GDP。2008年,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起的十大新天府评选中,宁夏平原因富足、少灾、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脱颖而出,成为黄河流域唯一的入选地。

  不同时代,总会把不同的重大考题摆在执政者面前。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以城市群为主导的新时期,地域小、人口少、与沿海地区差距日益拉大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当有何作为?

  2007年6月,自治区党委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沿黄城市带建设。

  2008年1月,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沿黄城市带“六个一体化”,奋力打造“一堤六线”的黄河金岸。奇思妙想的“黄河金岸”建设为沿黄城市带这张宏伟蓝图的“落地”找到突破口,实现了将沿黄县区作为一个城市体系经营的初衷,以此承载宁夏统筹城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任。

  黄河金岸,甫一落地惊风雨。按照自治区“当代精品,历史遗产”的要求,黄河金岸文化展示线与旅游观光线浑然一体,着力打造以黄河文化为轴心,“点线连接、纵观南北”的精品建筑,为世界徐徐展开一幅“黄河文化汇宁夏”、“黄河玉带缀玉珠”的壮丽画卷。目前,宁夏已将包括黄河圣坛、黄河楼、黄河书院在内的标志性工程进行了商标注册。还将通过举办祭祀黄河母亲及黄河文化论坛、黄河音乐会、黄河摄影大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彰显丰富黄河文化的内涵。随着黄河金岸的推进,正在建设的黄河圣坛、黄河楼、黄河书院、黄河小镇、枸杞博物馆等与沿黄历史古迹108塔、黄河大峡谷、青铜峡鸟岛等交相辉映,成为镶嵌在黄河金岸上的璀璨明珠。感恩母亲的朝圣情怀与发展渴望的契合,注定了中华黄河圣坛的光彩夺目。明年5月,宁夏将在中华黄河圣坛举行万人吟诵黄河活动。全球中华儿女将在此登临祭拜,遥想怀思,在感恩、归属中生发民族自尊心、自强心、凝聚力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进的民族情怀。

  今天行走在历史长河中,必须承担起泰山般的历史责任。黄河圣坛建设体现中华民族创造力,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填补多项历史空白

  中华黄河圣坛位于青铜峡市金沙湾西岸,背靠贺兰山脉,牛首山隔河屹立,左傍万里黄河臂弯,右依青铜峡峡口。站在黄河圣坛向下望去,眼前的黄河及滩地正好构成一个太极图。

  阅读中华黄河圣坛,如同阅读一本厚重的黄河文化大百科全书。沿石板路拾级而上,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徜徉在处处是文化,步步是经典的历史长廊中,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中华黄河坛分为思源区、祭祀区、感恩区。创造性地采用青铜铸造了表达华夏民族饮水思源、感恩戴德、崇敬吟颂黄河母亲的思恩坊、感恩坊和礼恩坊。

  中华黄河圣坛在建设中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书写了中国文化史上多个第一:第一次将浑天仪、地动仪、指南针和日晷这“四仪”摆放在一处;第一次整理挖掘出60甲子的神像;第一次用青铜铸造龟驼碑……

  圣坛内的每一件作品都堪称艺术精品,从不同角度诠释再现着黄河留给人们的千古之谜和文化脉络。

  三座青铜牌坊如同三篇文章的序言,打开了思恩区、礼恩区、感恩区内在的绚丽。在我国古代,有木牌坊、石牌坊,从来没有过青铜牌坊。青铜牌坊的建造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思恩坊、礼恩坊、感恩坊分别运用了汉族、西夏和回族的建筑风格,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空白。黄河圣坛上,巍峨高耸、大气磅礴的青铜牌坊,展现出黄河文化的沧桑与厚重。

  高9米,直径1.2米的二十四节气柱矗立在农耕大道上,一眼望去如同24位神勇威武的将军,讲述着二十四个节气的由来。从古至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介绍只有文字,没有画面。中华黄河圣坛邀请专家挖掘整理出二十四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内容,填补了农耕文化史的空白。

  农耕大道中央,18面巨型石鼓引人注目。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也称“石刻之祖”。黄河圣坛选取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记载了远古时代起至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业政策。

  文化大道两侧,是18面用青铜铸成的巨幅竹简。收录了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四书五经,《古兰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道德经》、《六祖坛经》及四部农书,书中的精华部分雕刻在竹简中,以励世人。

  黄河鼎、黄河钟、黄河鼓三件重器的铸造也件件展现出黄河文化独特的气质。黄河鼎又称为司母河鼎,寓意中华民族“铸九鼎、定九州”的历史渊源,重达8.9吨,誉为“黄河第一巨鼎”;黄河钟饰以 “太极”、“八卦”、“河图”、“洛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贺兰山岩画等黄河文化吉祥图案,被誉为黄河第一钟;重达6吨的黄河鼓,是我国目前第一青铜大鼓。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与恢弘大气的中华黄河圣坛一样,建设者本身的付出也成为黄河圣坛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是黄河岸边一处孤零零的农宅,是总设计师、项目总监冯钦铎住了5年的“家”。

  小屋的窗正对着莽莽大河,每天与母亲河遥相对望,情到深处,这位七尺男儿常会潸然落泪。

  吾以吾手绘吾心。在冯钦铎的住处,小屋的整面墙是用660多张图纸拼接出来的中华黄河圣坛设计全图,一树一花、一草一木都勾勒得栩栩如生。

  作为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齐鲁园的设计者,河北逐鹿中华合符坛的设计者,冯钦铎在国内设计界拥有较高名望。冯钦铎说,黄河在金沙湾画了一个大大的“S”,这里山水连为一体,大山、大水、大自然,必须要集合中华智慧,邀请大家来做大文章。

  2010年初,宁夏面向全国广发“英雄帖”,邀请国内各个行业的顶尖级专家汇集至宁夏,组成中华黄河坛的金牌制作班底。

  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神州土洋规划设计院院长郭来喜教授承担“中华黄河坛”规划任务,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田海林承担文字创意,山东人文自然规划院院长郭大勇承担文化元素符号设计,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李洛玉承担二十四节气图画的设计,国内壁画大师楚启恩承担五千年黄河文化大型画卷的创作,有“钟王”之称的南京王丰陵承担中华黄河钟和中华黄河鼓的加工制作,河南司母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担“黄河鼎”的加工制作,有“雕刻之乡”美誉的河北曲阳中久石业雕刻有限公司承担石栏板和六十甲子的加工制作,青岛艺翔雕塑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承担二十四节气柱、“四仪”、“四兽”的加工制作。

  一批热血沸腾的黄河之子参与了中华黄河圣坛的建设过程,每一人的背后还有庞大的“智囊团”在默默奉献、无声支持。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盼了这么多年,今天终于等到了,要为黄河母亲尽份心、尽份力!

  把无形的文化转换成有形的建筑和实物,转换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纵然如此一流的团队,在设计与挖掘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难题。

  只有读懂华夏儿女对黄河的深厚感情,才能读懂中华黄河圣坛建设者们的文化苦旅。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田海林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地。一个“母亲河”,一个“摇篮地”,这六个字说起来简单,但是真要一项一项梳理它,就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我是学历史的,从上大学到现在整整三十年,但是想把它梳理清楚确实不是一说就行了。黄河圣坛要有经典意识、不朽意识、庄严神圣意识,一旦圣坛建成就要传承千秋万世的,所以,每一个参与的人都非常谨慎,大家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惟恐做不好,惟恐有重托,有负重望。”

  擅长年画的李洛玉老先生承担二十四节气图的绘制工作。刚接手这项任务时,他整整伏案工作三个多月,才完成其中的八幅。李洛玉说:“太难了,没有任何史料可循,完全要靠自己挖掘组织,实在不知从何下笔。”为此,参与中华黄河圣坛的专家学者专门召开了座谈会,为二十四节气寻找对应的画面,专家们一头扎进浩瀚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为二十四节气寻找农耕文化的根基。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最终呈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变幻与神奇。

  鼎,乃国之重器。鼎的设计和铸造过程必须严谨。黄河鼎设计在司母戊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了大量的纹饰和画面。为了得到国内超一流专家的首肯,自治区专门在北京为鼎的设计召开了研讨会,邀请国宝级人物、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李学勤先生,中国殷商学会会长、继郭沫若之后研究青铜文化第一人王宇信先生,国家博物馆科技保护中心主任姚青峰,中国社科院安阳考古站唐际根博士集思广意。经过大家的反复研讨,黄河鼎的设计得到了四位“泰斗”级人物的一致认可,李学勤老先生还特别为黄河鼎题写了一幅字,认定黄河鼎“创新是成功的,艺术效果是好的。”

  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从文化的角度破题,宁夏找到了一条全新的成长航线

  中华黄河坛是黄河金岸的标志性工程,从设计思路的提出到文化内涵的挖掘,从吸引全国各地的专家、艺术家及文化专业制作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建设,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华黄河坛基本建成,仅用了8个月时间,5月2日奠基动工到一期工程完工只用了100天时间,堪称奇迹。

  中科院地理研究所郭来喜教授用16个字评价中华黄河圣坛:大河文明,国家工程,世界经典,传世之作。她体现了大黄河流域的精髓,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创造力。

  黄河文化名人张成荫说,黄河坛建设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数典不忘祖,一是厚古不薄今。黄河坛是一个大德大孝的工程,圣坛之芬芳,就是文化之芬芳。黄河圣坛能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认识历史,把握当今。

  这座圣坛注定要成为中华大地上的唯一。

  以文化视角观之,中华黄河圣坛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彰显母亲河海纳百川、渊源流长、生生不息的精神。她的建成,对改变宁夏文化格局、提升整个黄河流域文化品位具有深刻意义。

  以旅游视角观之,有了文化的旅游,犹如被注入了 “魂魄”。中华黄河圣坛的建成,为海内外华人搭建了一个交流的纽带。黄河圣坛能触动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目中的圣坛。

  以教育视角观之,博大精深的文化汪洋对每一个参观者都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教育,通过参观者的口口相传,黄河文化必定能走得更远。

  以内陆开放角度观之,依托中华黄河圣坛,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华夏儿女云集宁夏,关注宁夏,支持宁夏,通过他们的带动,宁夏将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以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观之,乘黄河金岸建设的东风,宁夏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黄河岸边屹立的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她是小省区办大文化的生动注脚,是华夏儿女敬仰母亲河的大爱精神,更是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文化图腾。

  我们相信,漫漫岁月会见证黄河圣坛的灵动与神奇、博大与厚重。(记者 沙 新 连小芳 李东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