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汶川地震三周年:映秀小镇的喧嚣与宁静

2011年05月09日 01: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映秀5月8日电 题:映秀小镇的喧嚣与宁静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5月7日中午,在映秀镇巨大的天崩石前面空地上,每当有汽车停下来,或是旅行团来参观,手里攥着几束黄白相间菊花的映秀镇渔子村的年轻姑娘李凤霞,就会快步跑过来问,“先生,买花吗?”

  在广东对口援建的映秀镇,一排排规划整齐的连排别墅式的楼房镶嵌在公路两侧。依山傍水而建的房屋,以一块块仿制平板石块搭建起来,很像北京等大城市中的别墅群。在这片令人惊叹的精美的建筑群落中,人们开始陆续搬入新居,一些底层的房屋被用作便民超市、出售窗帘布料、旅游纪念品,或是经营小餐馆等。三年来,中国政府投资14亿元人民币对汶川大地震的震中汶川县映秀镇进行重建,如今这个在废墟中化为废墟的小镇已经焕然一新,并着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富有特色的西南旅游小镇。

  汶川大地震中最著名的石头——天崩石上写着“5•12震中映秀”几个红色大字,18岁的李凤霞和她年迈的婆婆,以及几位在巨石旁经营旅游纪念品的中年妇女,每当游客到达时,都会在第一时间冲上去“推销”手中被包扎成3支一束的菊花,5元一束,供游客祭奠和凭吊。而天崩石旁边树立的一个木制的小牌子上,清晰地标注着映秀旅游图。更大一块图板上,是关于映秀的的地震旅游介绍。

  “每只菊花的成本是1.2元,一束也挣不了多少钱,天气这么热,花很快就会蔫了,恐怕赚不了钱了。”李凤霞有些担心地说,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100多元,少的时候也就二三十元。

  如今,向外来游客出售旅游纪念品已成为当地村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之一。在震源地牛圈沟村门口,今年31岁的蔡红艳出售仿制的小天崩石纪念品、5元一张的塑封震源地前后对比的照片,以及自己手绣的鞋垫。“一天卖不了几十元钱。”在地震泥石流中幸存下来蔡红艳说,自己的父母在地震时,已经被掩埋在巨大的泥石流中,而自己和女儿由于跑到半山坡上而幸免于难。

  “已经搬进新居”,蔡红艳指着面前一排新建的漂亮楼房说,自己曾经做过导游,但要在家带女儿,不能去远处干活,丈夫在外打工,现在每天在家门口出售纪念品以补贴家用。

  “游客总会问起家里的情况,前两年自己心里总是特别难过,直到去年,自己才可以比较平静地向游客说起淹没在废墟中的父母、自己在地震中的恐惧与遭遇,以及在地震中失去了一双在映秀小学读书的儿女的姐姐时,才出来卖东西的。”蔡红艳说。

  面对游客,逐渐走出地震伤痛的映秀人透着复杂的心态。一方面,着力打造旅游小镇的映秀,欢迎为小镇带来经济收入的外来游客;一方面,载着一批批游客的旅游大巴挤满了小镇的停车场,争相拍照的游客的喧哗声打破了小镇原有的宁静。生活方式已经彻底被改变的映秀村民,正在努力地适应着这种改变。

  大爱巷、兴邦巷、和谐巷,在响黄沟村,一排排新建的房屋被对口援建的广东省中山市援建队起了好听的名字,并用中英韩文三种文字标注。村委会前矗立的橱窗展示着对这个村的介绍。

  在地震中失去土地的映秀镇响黄沟村村民宋明丽说,“生活环境比以前好多了,”“但没有地了,也就没有了收入来源,现在要买菜、买粮吃,花销较大。”

  走在小镇街头,大量的房屋还没有人居住,而一些店铺也才刚刚开业半个多月。中午时分,一家小面馆里,主人一家正在吃午饭。而附近一家超市便民店里,新进来的货物堆在地上,还没有来得及摆在货架上。

  美丽的校园,整齐的街道、亮丽的博物馆,映秀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已经列为地震遗址的映秀中学里挤满了游客。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批批记者、地质研究所工作人员、高校里学地质的博士生也在这个时节纷至沓来,探访研究着这场罕见地震的震源地。

  映秀,已是一个因地震而彻底改变的小镇。(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