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走基层·蹲点手记:一个“孝”字引发的山村巨变

2011年10月09日 14:5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现在一提起张家洼村,张永护的脸上便绽放出笑容,掩饰不住一脸的自豪:“俺们村现在是青州数一数二的文明村,就是放到全潍坊那也是响当当的。”

  张永护是山东省青州市张家洼村的村党支部书记,从2003年到现在,已经干了8个年头。然而,正是这个令张永护倍感自豪的张家洼村,当初却是个出了名的“乱子窝”。

  回忆起前些年村里一盘散沙的混乱情形,张永护说:“说出来不怕你笑话,当时村里4个村干部,就有3个动手打自家老人,其他不孝顺、不道德的例子,那都数不过来了。”

  从十里八乡出了名的“乱子窝”到如今有口皆碑的文明村,如此山村巨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当记者说出心中的疑问时,张永护笑呵呵地指着不远处一行用红漆刷在墙上的字说:“看到那条标语了么?‘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村连最起码的孝风都没有,还谈什么发展?我们就是通过在这个‘孝’字上做文章,以孝治村,把全村350口人拧成了一股绳。”

  “你想想,一旦村风正了,大家劲儿往一处使,还有什么事办不成?”张永护笑着补充道。

  走在张家洼村,记者发现,村里的大街小巷不但全部用“孝顺”“和顺”“和谐”等命名挂牌,而且墙壁上也随处可见“以孝治村”“百善孝为先”“老人住正房,美德大发扬;老人住差房,儿女脸无光”等类似的宣传标语;村委会对面的广场上,更是由“二十四孝图”“孝经”“劝孝歌”“弟子规”等内容组成了一条壮观的中华古代孝文化长廊。

  “这条孝文化长廊是村里投入3万元建起来的,与长廊一同建起来的还有旁边那个孝老敬老大餐桌,镇里后来给改了个名字,叫‘鸦哺堂’。”张永护指着广场一角一个圆形大水泥桌向记者介绍,“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和老人节,村里都专门做菜,把70岁以上的老人全请过来,围着大餐桌一起吃饭,一些老人还经常自编自演一些小节目,唱唱小戏,聊聊天,高兴得跟过年似的。”

  为了让孝道这一传统美德在张家洼村扎下根,张永护告诉记者,他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专门制定了一套村规民约,记者随后从村委会附近的宣传栏中看到了其中一部分要求:老人在儿女家必须住正房;儿女每年给父母400斤小麦、50斤玉米、20斤大豆,儿女每月要给父母养老钱100元、5斤食用油;父母生病,儿女必须轮流护理、平摊药费……

  “光有村规民约还不行,我们有考核办法,哪家要是做不好,扣的分多,哪家年底就评不上‘十星级文明户’,评不上‘好媳妇’‘好婆婆’。可别小看这些称号,村里人都很看重这些,哪家要是评不上,就会觉得在村里抬不起头来。”张永护笑着告诉记者,现在全村老人住正房率达到100%,不孝敬老人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记者 寇瑞卿)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