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基层见闻:四川汉源绝壁上的灯光

2011年10月27日 17: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基层见闻:四川汉源绝壁上的灯光
悬崖峭壁上的彝族村寨。 刘忠俊 摄
悬崖峭壁上开凿的“天梯”成为古路村通向外面唯一路。 刘忠俊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汉源10月27日电(刘忠俊 王鑫)四川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位于大渡河峡谷与雅安、乐山、凉山三地交界处,海拔1400多米,千仞绝壁上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彝族村寨——古路村,村里100多户人家多数为彝族。

  “古路村是最偏僻,条件也是最艰苦的村社之一,从山脚走到山上彝族山寨,最快也需要3个多小时,期间还要穿越悬崖绝壁,我们每月要来巡线一次。”同行的汉源电力公司检修师傅曹浩介绍说。

  背着40多斤重的照相等器材,走在崎岖的绝壁上,不一会记者已是气喘嘘嘘、大汗淋漓。几近90度的陡壁上,“Z”字形“骡马道”七拐八弯,最窄的地方仅有40厘米宽。人站在边上,山风在耳边呼呼作响,路下边就是1000多米的深谷,多瞄一眼都让人头晕目眩。“这就是从山下牵上来的唯一一条110千伏线路,山上的村民用电就全靠这条线路了。”曹浩指着不远处山崖上挺立着的电杆说。

  “爬山累了吧,进屋来歇歇,喝口水解解渴吧。”古路村六组村民李国恩看到有客人来,笑呵呵地招呼记者。“古路村位于海拔1400多米的绝崖之上,只有一条被称为“天梯”的山路通向外面。”李国恩说,2010年10月份,他们古路村才用上了电灯,告别了几千年来世代用煤油灯的日子。

  “通电那天可热闹了,家家户户都穿起了节日盛装,唱歌跳舞。”李国恩拉着记者走进屋,指着家中的电器设备说,“现在,我们家不但用上了电灯、电话,还买了磨面机,家里人打米磨面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下山磨面了。”

  据了解,古路村山高路险,只有100多户村民,光解决村民们的用电就花了200余万元人民币。村民们享受着电气化给生活带来的幸福感。

  告别李国恩,记者一行来到了颇有些名气的“悬崖小学”——古路村小学。古路村小学是整个村落最好的建筑,由5间水泥房和一个小曹场组成,教室的外墙上“朗朗书声云中荡,彝苗成才固根基”标语赫赫醒目。走进教室9名学生正在自习,电力叔叔们给孩子们带来了书包等学习用品。学校唯一的老师申其军生病住院了,孩子们正在村干部的组织下上自习,同学们洪亮的朗读声让僻静的山野平添了一种生机和希望。

  通电后古路村民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家家户户看上了电视,孩子们做作业也不用点煤油灯了。11岁的李梦华告诉记者,没有电灯前,她每天都必须赶在天黑前把作业写完,回家路上都得“一路小跑”。灯亮后,自己不但可以在明亮的电灯下写作业,还能看动画片。通过电视,这个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小姑娘看到了山外的世界,“我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过幸福的生活。”李梦华说。

  “汉源县就这里是唯一没有通公路的村,光上来一趟就爬得恼火!”永利乡陆乡长说,古路村是其所管辖的6个村子里最小的一个,也是条件最艰苦的村。以前没有电,年轻男子都下山做上门女婿,女的都嫁到山下,500多户搬的还剩100户,自从有了电,村民的生活改善很大,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电饭煲、电冰箱等电器。

  采访结束又经4个小时,终于从悬崖“落地”,此时天色已晚,回望绝壁之上,依稀闪耀着点点灯火,在那寂寞和倔强中透射着希望。(完)

分享按钮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