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福建穆阳手工线面600多年传承不衰

2012年03月27日 15: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福建穆阳手工线面600多年传承不衰
图为线面技师将面团分大条。李松 摄
遇到晴好天气,村中随处可见的晒面场景,令人如置身于线面世界。李松 摄
工厂里工人正在将制作完成的线面打包装箱。李松 摄

  中新网福安3月27日电 题:福建穆阳手工线面600多年传承不衰

  作者 李松

  线面是中国传统美食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费时费力的手工制作线面逐渐被机器取代。而在福建省福安市穆阳镇苏堤村,却有着许多制作线面的手工作坊,这里的村民至今依然传承着这门手艺。

  苏堤村有着悠远的历史,早在隋朝开皇十五年(595年)就有江夏黄氏辗转迁入,在穆阳溪的呵护下,苏堤走过了千年的足迹。福安人喜食线面,其中穆阳线面最有名,穆阳线面又以苏堤为首。680多年前,苏堤人就利用周边丰富的农副产品,以穆阳溪水为动力进行磨粉,从而形成风靡数百年的线面产业。

  记者近日走访了这个大山深处的“线面专业村”。行走在村中,仿佛置身于线面的世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尽是晒面场,随处可见男男女女在娴熟地拉线面。宛如流纱、细如发丝的线面晾晒在木架上随风摇曳。

  在村里,记者见到了制作线面30多年的技师黄少铃,他和老伴正在作坊内忙碌着。黄师傅告诉记者,线面手工制作时间长,每道工序的制作都十分讲究。拉成丝的线面需要经过晾晒和剔除面团,才能真正打包成匝。

  “我们做面都是祖辈传下来的,手工做的线面口感好。”在发面的空隙,黄师傅将先前做好的小拇指般大小的面条拿到晒场晒面。“这就是最关键的工序,也就是拉面,要轻重结合、进退结合,先前进两步让面松驰,而后向后退两步,一进一退,反复进行。”黄师傅一边说着,一边用木架将线面的一端支好,反复拉着另一端,在均匀的力道下,面越来越细。而老伴则仔细地将拉作几层的面上下分离以保证晒干后线面根根劲道。

  “我们这的线面,主要特点就是纯面粉加水、加盐,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村民陈华斌告诉记者,手工线面色泽洁白、线条细匀、质地柔润、落汤不糊,拉开可长达数米。故又称之为“长寿面”“太平面”。逢年过节、喜事丧事,当地人都少不了它。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的早上,福安人的第一道菜肴就是长寿面,寓意年年长寿。

  在苏堤村,男女老少多少都掌握点制作线面的技艺。过去,村民各自的作坊制作线面,品质参差不齐,苏堤线面的品牌难以打响。村民主任黄裕忠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里办起了农业合作社,积极推广“公司+农户+商标”和“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商标”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由公司提供原料,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农户自行制作加工。

  2011年8月16日,福安市穆阳线面协会领回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颁发的“穆阳线面”商标注册证,成为福安市又一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业化经营后,穆阳线面在市场上的销路更好,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采访的最后,黄师傅和老伴以及村民们还在不断的重复着和面、揉条、拉面的动作,虽然忙碌、劳累,但是丝丝缕缕的线面却饱含着村民们古老的记忆,散发着丝丝韵味。(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