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四川凉山村民讲述“彝家新寨”的好日子

2012年04月14日 11: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凉山4月14日电 题:四川凉山村民讲述“彝家新寨”的好日子

  作者 王德 俄底尔以

  4月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春意盎然。从布拖县城到拉达乡的柏油路两旁,白杨枝条已抽出嫩绿的幼芽,这份绿意给公路两边的彝家新寨增添了春天的气息。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自2010年以来,凉山州投入巨资,陆续启动300多个彝家新寨的建设。目前,随着越来越多村民入住建成的新村,彝区民众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走进拉达乡海博村“彝家新寨”:一排排错落有致、依山傍水的农家“别墅”美丽如画;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通往具有彝族阿都雕梁画栋建筑风格的村庄;推开屋门,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地板砖,安上了自来水;新建的村活动中心有村活动室、村卫生室、村文化站,功能齐全……

  “以前,我们住的是草房和木板房,现在,我们不仅住上了漂亮的砖瓦房,而且干净的自来水管已安到家门口,宽敞的入户路也已通到家家户户……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瓦几瓦(太好了)!”海博村一组的村民米色收且今年65岁,种了一辈子地,如今从山上搬下来在公路边建起100多平方米的“别墅”,高兴得合不拢嘴。

  米色收且说,村里现在已经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电话进村入户,移动、联通网络全覆盖;村卫生室在家门口附近,人们看病就医不再难;垃圾集中堆放点、路渠绿化、沼气池等设施应有尽有。

  “现在包谷不吃了,洋芋切丝做菜,包谷打面面喂猪,买米买肉,清油炒菜,安逸得很喽。”过去在山上种一年包谷洋芋荞子,米色收且家的收入才2000多元人民币。现在儿子还给他开了个小卖部,一个月可以挣1000多元。

  米色收且说,住在高山上的时候,因水源离家较远,人畜饮水相当困难,主要靠人背马驮,农业生产用水全靠“天老爷”。那时村容村貌较差,脏、乱现象普遍存在,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渠、路、林不配套,房屋零乱。“现在有人到村里来,都羡慕地说嫁到这地方的女人很幸福。”

  米色收且的3个儿子农闲时节都在外打工挣钱,每人每月都可以挣2000多元,大儿子家的两个孩子还在西昌读书。小儿子家建房时,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自家花了6万多元,还被县上列入示范户。“这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了!”米色收且难掩高兴之情。

  住上了彝寨新房子后,拉达乡还在海博村发展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村里马铃薯、肉牛羊、生猪、中药材、白杨等特色产业基地相继落成,又给米色收且家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米色收且扳着手指算了去年的收入账:3个儿子每家从农业产业中人均增收350元,从林业产业中人均增收350元,从畜牧产业中人均增收400元,家庭人均纯收入达2400多元。

  “县上还对农村劳动力普遍开展技能培训,让走出去的人掌握一门以上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人中80%以上掌握一门以上的农业生产技术。”因为闲不住,米色收且自己也成了村里的一名“老学员”。

  “现在,农民免了税、学生不交费、修房拿补贴、低保领工资,‘新农保’让我老来有工资;县上不仅给我们送板凳,还给我们送毛巾、盆子等用品,这种日子好哦。”米色收且经常把这话挂在嘴边。(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