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泰山脚下入股农民:合作才有生产力

2013年01月11日 08: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泰安1月11日电 题:泰山脚下入股农民:合作才有生产力

  中新社记者 胡洪林

  农民透过土地、劳力和个人资本加入股份合作社,使中国泰山脚下的农村发生了新变化。在泰安农村听到的最多一句话就是:合作才有生产力。

  三面环山的大陡山村位于泰安泰山南麓,全村326户。十多年前,这里不少青壮年农民纷纷离开土地走向城镇,使村庄成为典型的“空壳村”。村官苏庆亮告诉记者说,当时村里很穷,集体经济是负数,“连借100元(人民币)都很难”。

  “一方面是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的萎缩,另一方面是一家一户的农田经营不再适应现代化集约开发的要求,壮大集体经济、走新型合作化道路,成了农民的迫切诉求”。中共泰安市委组织部官员蒋永斌向记者表示。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农民纷纷离开土地走向城镇的身后,留下了一个个缺乏劳力的“空壳村”。泰安市官方一项调查显示,该市“空壳村”一度超过村庄总数的一成二,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落高达59.9%。

  中国农村自1949年以来,先后经历两次“合作”尝试:1955年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农村合作社和1978年农村土地承包“大包干”,后者也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面对如今“空壳村”的尴尬,村民们想到的依然是“合作”——新型股份合作。

  10多年前被“动员”回村的苏庆亮率先尝试搞起了集体经济,他采用农民入股的方式,先是开发生态公益林,继而成立了泰山茶合作社,现在又开发起旅游经济,村民先是不理解、不买账,到后来坚决支持,举家入社,股份合作社红红火火。

  苏庆亮称,2011年大陡山村集体收入160万元,2012年预计突破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年能破万元。他用四句话总结说,现在大陡山村的农民是“年年有盼头,月月有钱挣,天天有笑脸,时时有劲头”。

  在山东肥城的前兴隆村,村里通过成立土地、劳务、置业三个股份合作社来发展集体经济,村民可以土地、劳力和个人资本入股。一亩地为一股,全村1700亩土地分为1700股,不管农民是否在家务农,盈利都按股份分红。

  该村村支书贾爱云说,合作社壮大了集体收入,也让农民腰包鼓了起来,近年来,他们不仅还清了外欠的300多万元,201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还可超173万元。

  泰安各地的股份合作社正逐渐改变当地“空壳村”落后的面貌。蒋永斌表示,新型合作社是按照国家对农民土地30年不变的政策、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形成的,其本质是股份合作,主要解决集体与农民共同富裕问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蒋永斌介绍说,“泰安的‘空壳村’已由2011年底的457个减少为现在38个。合作形成了新的生产力。”

  泰安市黄叶村村民张传林全家参加了村里股份合作社,75岁高龄的他经历过几十年前的合作社。他对记者说,过去的合作社实际上是大锅饭,出工不出力现象普遍,而现代农业已不是原先一镐一掀、一抬一扛的时代,“农民要联合起来”。(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