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郑俊康:柳州从“酸雨之都”到工业与山水并美的嬗变

2013年03月05日 22: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3月5日电 题:从“酸雨之都”到工业与山水并美的嬗变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

  记者 周群 杨强 王雪

  鲜花、绿荫、鸟唱、鹭飞,已成为山水柳州独特的城市生态景观。在中国各地饱受雾霾困扰的日子里,“蓝天碧水、空气清新”却是柳州人习以为常的感觉。

  “大工业和青山绿水并不矛盾,并不是有此无彼的关系。通过实施‘显山露水’、‘灰山变绿’、‘污水处理’、‘河道整治’、‘城乡清洁’等一系列生态治理行动,我们成功实现了‘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的目标。”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在接受中新网记者访问时说。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柳州市工业经济总量约占广西的1/4。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以重化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推动了柳州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环境保护问题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随着能耗的增加、“三废”排放量增大,以及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等因素,柳州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最高达到0.251毫克每立方米,年度降水酸雨出现频率最高达98.5%,降水PH最小值达到3.05,几乎达到酸醋的酸度,有“十雨九酸”之说。柳州因此成为中国四大酸雨区之一。

  “那时候,柳州市区的大部分山峰都变成了‘白头山’,市民呼吸道疾病也逐年上升,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几十亿元(人民币)。‘酸雨之都’产生的危害给柳州人民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回顾过往那段历史,郑俊康很感慨。

  痛定思痛,执政者下决心彻底改善柳州市的大气环境。2008年开始,柳州市深入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兑现“予民碧水蓝天”承诺;同时,全面实行“二次创业”,实现柳州“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目标。

  “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两者都要。”郑俊康说:“为了实现经济要发展,环境更要保护的目标,柳州市从2005年到2012年先后投入百亿元巨资,全方位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攻坚战。”

  通过长期不懈地实施“碧水蓝天”工程,重点建设沿江截污和污水收集系统工程,治理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问题并在主要能耗和排放企业进行循环生产改造,不断加大建设绿色家园的步伐,柳州在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并荣获“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荣誉称号。

  来自当地环保机构的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柳州市降水PH均值5.65,酸雨频率下降到11.3%,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均为近15年来历史最好水平;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年保持96%以上。柳州,这座昔日的“酸雨之都”,已实现了向“山清水秀地干净”生态宜居城市的嬗变。

  2012年9月,柳州市成为全国首批、广西首个向社会公布PM 2.5监测数据的城市,标志着柳州市环境质量的监测能力整体跃上一个新台阶。

  山青了,水绿了,空气质量变好了。中国古代诗人柳宗元描绘柳州“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的美好景象重现在世人的眼前。柳州正在徐徐展开一幅同步提升工业经济实力和生态环境魅力的壮美画面。

  “从2002年工业总产值完成400亿元,2006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到2012年跨越4000亿元;从推进‘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进而向‘柳州智造’转变,‘创新、绿色、循环、节约、开放’的工业新内涵,极大地推动柳州这座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工业城市升级转型。”郑俊康说。(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